中国天气网首页天气生活旅游

2013年的7月“火”了!看国内,杭州热、上海热、长沙热、重庆热;望海外,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波兰也是热热热。破百年纪录的最高气温、史上最长的连续高温日数、今夏最大的高温范围……各国“高温运动员”卯足了劲儿,频频刷新最高纪录。

这个7月,地球有多“烫”?“发烧”原因何在?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极端高温事件是否越来越多?本期天气视点,聚焦正在影响国内外的高温热浪,问诊地球“热症”。

李小泉,现为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正研级高工。 

叶殿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正研级高工。

慕建利,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首席专家。

孙冷,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高工。

“今年英国成为暖气团中心控制的地区,气温明显偏高,习惯了舒适气温的英国人怎么受得了,就像把北极熊带到长江流域,它怎么活?”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温热浪袭击范围越来越广,频率越来越高,时间越来越长。”

中外纷创“高温之最”

进入7月,高温把控我国三分之一的国土,覆盖了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等地的19个省市区,面积达317.7万平方公里。浙江、重庆、上海、湖南等地成为多项高温纪录的集中营。

 

杭州,7月24日至28日,连续5天最高气温在40℃以上,这是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杭州首次连续5天最高气温突破40℃。上海,7月26日,徐家汇最高气温达40.6℃,破141年来的最高纪录。在有气象记录的历史上,徐家汇只有4次出现过40℃以上的高温。

 

放眼海外,一同遭受火热煎熬的大有人在。英国,7月6日开始,遭受了自2006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热浪袭击,伦敦17日最高温达32.2℃,创下该国全年最高气温纪录,高温已造成至少760人死亡。美国,7月16至17日,出现今夏最大范围高温天气,最严重的东北部和中西部最高气温约37.8℃,至少有6人因热致死。

进入详情

我国7月高温为少见“日久势强”

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工叶殿秀总结了7月我国高温的五大特点,“范围广、日数多、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重”。据国家气候中心7月30日统计,7月以来,高温天气覆盖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等地的19个省市区,约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高温日数20天以上的区域达到18.9万平方公里。8月1日,仅仅时隔2天,这一区域范围上升至30万平方公里。

 

“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日数多。”叶殿秀称,7月1日-30日,江南及重庆高温日数达18.8天,较常年同期偏多8.3天,创近十年之最,也是1951年以来同期第二多,仅次于2003年。其中,湖南、上海高温日数均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多。

 

一波又一波的热浪体现出“累积”效应,让不少人耐受不住,高呼“史上最热的7月”。不过,叶殿秀称,2003年夏季我国南方也经历了罕见高温热浪,持续时间从6月30日一直到8月11日,长达43天,多地气温刷新历史同期极值。“今年7月江南及重庆等地高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都不及2003年,还称不上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

进入详情

诊断地球“发烧”症结

副高是暖性的天气系统,由于盛行下沉气流,在其控制下的天气以晴朗、少云、微风、炎热为主。“今年副高偏强,过早移至长江中下游到江南一带,而且呆着不走。”李小泉称,副高深入大陆后稳定少动,使得南方长时间受其控制,引发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除了副高这一主因外,今年雨带过早移至北方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南方高温。

 

从更广范围来看,北半球其他国家遭受的酷热高温与暖高压脊有关。孙冷指出,7月在欧洲大部、西北和东北太平洋及北美西部上空均为暖高压脊控制,且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强。“在暖性高压脊的持续影响下,下沉运动加强,天空晴朗,高温少雨,由此导致日本、美国西部、欧洲大部等地屡遭高温热浪袭击。”

 

其中,英国高温尤其严重,30℃出头的气温热死了至少760人,让人震惊又不解。李小泉解释,英国常年7月平均最高温仅为23.4℃,“而今年它成为暖高压脊中心所控制的地区,气温明显高于往年,习惯了舒适气温的英国人怎么受得了,就像把北极熊带到长江流域,它怎么活?”

进入详情

全球变暖趋缓 我国极端高温增多增强

叶殿秀曾经研究过1961-2010年我国夏季高温热浪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夏季高温热浪的频次和强度总体呈增多、增强趋势。“这说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温热浪袭击范围越来越广,频率越来越高,时间越来越长。”

 

从空间分布来看,江淮、江南大部和四川盆地东部等地是我国高温热浪最突出的地区。其中,江西北部、浙江北部高温热浪频次最高,高温日数最多;浙江北部高温强度尤为突出。从时间分布来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夏季高温热浪日数和强度增加尤为明显。叶殿秀称,除了全球变暖的影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植被减少,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密度增加,城市热岛效应愈加明显,也加剧了夏季极端高温的酷热程度。

 

“最近这10到15年,全球变暖的速率有所趋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全球变暖趋缓对中国气候格局的一大影响就是高温天气有所增加。

进入详情

高温下的健康“烤”验

高温虽不如台风、暴雨凶猛,但带来的死亡消息一样触目惊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慕建利表示,高温对人体健康有直接致病和间接加重疾病的影响,其中心猝、中风、腹泻、高热、中暑、空调病等“高温病”尤其突出。

 

慕建利说,“近期被广泛关注的热射病,就是体温超过了40℃,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如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救治,死亡率高达40%至50%。”除了直接致病,高温对人体健康也有着间接影响,高温为蚊子、苍蝇提供了更好的孽生条件,为病原体提供了更佳的传播环境,容易导致传染病的流行,造成公共卫生安全隐患。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计,8月上旬,江淮、江南以及重庆等地仍会出现较大范围日最高气温超过35℃的高温天气,其中江南部分地区持续高温日数可达7-9天。至于南方大范围高温天气何时结束,尚无定论。面对持续的高温天气,7月30日,中国气象局启动了高温二级应急响应,这是自2010年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制定以来,气象部门启动的首个针对高温的应急响应。“这也预示着,南方还要继续与高温热浪抗战。”慕建利说。

进入详情

结语

做了一辈子气象工作的李小泉说:“做气象的,最怕天气形势稳定,一稳定,高温的地区总是高温,下雨的地区总是下雨,就容易出灾。”今年入夏以来,东亚大气环流形势相对稳定,导致我国南方持续高温、北方不断降雨,而这种形势是难以通过人为干预来改变的。

 

当前,更为科学有力的办法是提高天气的预报预测能力和公众的防灾减灾能力。“我们尚不能改变大范围的天气形势,但是可以未雨绸缪,防范灾害减少灾情。”李小泉说。

更多往期回顾

栏目制作团队 监制:卫晓莉 顾问:李小泉 策划:徐辉 余晓芬 编辑制作:刘文静 视觉效果:谷成 栏目邮箱news@weather.com.cn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