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适合北京气候特征,栽种后能够健康生长的植物,是这次园林规划的基本原则。”端木歧表明。
北京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不同季节气候差异大。园博会横跨春、夏、秋三季,为了达到“花常开、树常绿”的景观效果,根据不同季节搭配不同观赏植物十分重要。现阶段,园区里的花卉以春花为主。过不了多久,随着气温升高,大量的月季、大花萱草、百合等夏季花卉开始展出。
根据季节变更花卉虽保证了园区“三季有花”的景观需求,却增加了园林工人的工作量。每当更换花卉时,大批的园林工人将会投入“战斗”,移除旧花,更换草坪,补栽新花,打药护养等工作十分繁重。
进入详情以锦绣谷为例,这里原本是一个垃圾填埋场,各种建筑垃圾不断地给这个巨大的坑地“添工加料”。在园博会规划之初,这个大坑还深达几十米深。如何把废弃地变为精品园林?
“因坡就势,人为打造一个花卉观赏区。”端木岐指出,这样既能减少土方费用,又能就现有地形创造适宜花卉生长小气候环境。
所以,在设计之初,端木歧团队就努力在地形、坡势走向上做了大量工作,力求让这个区域的光照、风力等气象要素比较适合“娇嫩”的花朵。端木歧介绍说,这一大片种植花卉的坡地朝向阳面,光照充足,有利于花苞的形成和花朵开放。另外,由于整个锦绣谷位于一个下凹30米左右的低地中,风力较小。记者看到,阳光下,色彩纷呈的花海奔涌着从山坡上“流”下来,蓝、紫、红、白各种颜色争相开放。
在他眼中,这里是对地形、小气候利用较好,在植物种类、色彩搭配上特点鲜明的景观。
进入详情园博会时间跨度长达半年,眼下又正值北京汛期,暴雨洪涝、雷电、高温等”最爱捣乱“天气随时可能出现,极端天气发生可能性较大,如何降低极端天气对植物的侵害?
对此,端木歧表示,“有了北京‘7.21’暴雨的教训,这次园博会的排水设施十分强大。”以植物种类繁多的锦绣谷为例,在建园之初就配置了雨水的强排设施,85%的面积都覆盖了排水系统。在地下,泵房、配电设施一应俱全。一旦发现积水,每小时抽水能力400立方米的4台水泵会同时启动,并开始排水工作。在周边区域,还有四台200立方米水泵随时备用,保证锦绣谷的积水及时排除。
当被问及如何应对极端天气对植物的侵害时,端木歧表示,在容易形成积水的低洼地带,耐水性植物我们的首要选择,短时间雨水的浸泡不会对这些植物造成致命伤害。但是如果气象部门发出强降雨预报,我们会提前对植物进行遮盖和固定。
进入详情在这次的园林气象服务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各类植物提供气象指数预报。而对于提供气象指数预报的方法,叶彩华坦言,“这非常难。因为不同种类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气象要素的需求是有差别的。举个例子来讲,什么温度最适合成熟期的牡丹生长?这是个指标,我们得把它确定下来。”
“园博会开园前2个月,我们才接到任务。由于之前从没对植物进行过专业气象服务,所以压力很大。”负责技术开发的北京气候中心农业气象室研究员莫志鸿回忆说。
在这期间,叶彩华团队对321种左右的植物逐个进行研究,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数据、与植物学家探讨,对园内植物进行了分类,然后生成特定种类植物对不同气象要素的敏感程度的指标,最后结合天气预报,给出是否适宜生长预报。
进入详情为实现园林气象服务常规化,在此次园博会基础之上,叶彩华又对全年高温、暴雨、涝灾、大风、冰雹、干旱、雪灾、低温冷害、冬季冻害9种灾害进行了指标确定。“随着园林气象服务的发展,像南方连续雪灾、北京‘7.21’暴雨这样极端天气对植物的侵害程度可以降到最低。”叶彩华表示。
而研究员莫志鸿也有他的野心,他说,“希望把这次的园林气象服务系统做出电脑网页版或手机安装版,届时可以为北京各大公园、植物园必备的气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