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网友@璞_Peotry在微博上“吐槽”:“5月5号都立夏了!我春天还没过上呢!长春要搬北极去了吧!”。微博被转发百余次,引起东北网友的强烈共鸣:“这里四月份的白天都冻脚”,“我还穿羊绒裤呢!”,“壮哉我大东北,这都什么时候了还下雪呐”……
不怪网友抱怨,据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泉分析,这个冬天东北地区气温持续偏低,属历史少见。资料显示,2013年1月~3月东北的气温为近35年来同期最低,黑龙江、吉林多地最低气温一度低至-30~-40℃,辽宁大部地区的最低气温也频繁降至-20~-30℃。进入4月,东三省大部地区的最高气温仍维持在5℃以下。
黑龙江省气象局气候中心副主任宋丽华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在她看来,这个冬天的“冷”是近三十多年来“久违”的。从去年11月入冬开始,宋丽华就特意买了一个可以包住下巴的大口罩,“不戴口罩不敢出门”,她坦言,如果不是口罩的保护,冷空气不仅会冻得脸“生疼”,而且会刺激呼吸道让她干咳不止。
进入详情不仅气温持续偏低,降雪频繁也让东北的这个冬天格外难熬。无论降雪量还是降雪日数均为常年的1~2倍,一个冬天吉林长春共降下35场,刷新历史纪录。进入4月,黑龙江、吉林、辽宁多地仍然出现了历史同期罕见的强降雪。
在宋丽华的印象里,哈尔滨这个冬天的雪就没有断过:“感觉天天都在下雪,地面的雪就没有干净过。”频繁的降雪导致哈尔滨路面持续湿滑难行,路上要么是积雪,要么是雪化后迅速结成“冰路”。由于路滑难行,哈尔滨的许多私家车主都放弃了自驾,在宋丽华居住的小区,俨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停车场”,“就算是白天,大部分车也都被罩上车罩,停在那里,开车的人明显少了。”
放弃自驾的人们转而投奔公共交通,“打车难”成了这个寒冷冬日宋丽华的又一体验。由于打车的人太多,出租车的运力显然有点“跟不上趟儿”,于是大家不谋而合切换了“生存模式”,“合乘”便成了哈尔滨今冬的“打车特色”。“因为打车人太多了,想一个人坐一辆根本不可能。”宋丽华解释道。
进入详情气象资料显示,自去年10月以来,东北地区多雨雪,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1倍,为1952年以来同期最多。据农业部统计,截至4月9日,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共有1.1亿亩耕田面临春涝的威胁,其中黑龙江土地占到7成,全省7000多万亩旱田达到饱和,有近1000万亩旱田出现明显积水。农业部预测,今年东北地区的春耕农时将整体推迟一周以上,受此影响,今年的粮食也有可能出现减产。播期推迟、播种质量下降的“双风险”。
据李小泉分析,低温多雪对东北农业造成的影响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去年秋冬,由于降水多气温低,一些地区的秋整地工作没有机会进行,导致上一季的玉米秸秆还没有清理出田地。而入冬至今持续的低温多雪,导致田地或仍有积雪,或过度湿黏,人依然进不去地,大型机械无法作业,备耕春播进而受到影响。
春涝和低温“双碰头”,可能让“北大仓”面临播期推迟和播种质量下降的“双风险”。
进入详情李小泉认为,尽管低温多降雪天气也曾在东北地区出现过,但像今年长时间气温偏低、降雪异常频繁的情况实属历史少见。据他分析,这主要是今年大气环流的特点造成的,一方面东北地区的低涡比较活跃,低压区经常盘踞在东北,造成冷空气频繁来袭,且势力较强。另一方面,今年的冷空气路径偏东,东北地区位于主要影响带上,尤其是后冬时节更为明显,加之东北地区长时间被低压控制,上升气流旺盛,容易导致水汽凝结,因此降水格外频繁。
而造成东北严寒多雪另一“元凶”是极地海冰大面积融化。多位气象专家表示,由于极地海冰大面积融化,导致往年盘踞于西伯利亚一带的“强冷空气堆”位置较往年同期偏南,并且冷空气堆中不断有分裂冷空气南下,东北正处于南下冷空气的主要路径上,致使降温寒潮天气频发。
海冰融化直接导致北极海域裸露出了大片的水域,有利于大量水汽从海洋输送给大气,从而带来频繁的雨雪天气过程。
进入详情据李小泉分析,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多雨雪的局面至少将维持到4月下旬后期到五月初。届时,西西伯利亚高压将有所减弱,冷空气势力随之减弱,气温才可能回升,同时东北低涡可能东移,降水将会趋于减少。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中下旬东北地区气温仍将比常年同期偏低1℃~3℃,局部地区偏低4℃~5℃,17~19日东北还将出现一次雨雪天气过程,持续的低温多降水将给当地春播工作造成进一步的不利影响。
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主任毛留喜认为,针对目前的生产形势,农民朋友不要“干等”气温回升,而要及早采取措施。例如对于水稻,应设法在温棚里育秧,注意温棚保温,争取5月适播期一到,秧苗就可以往大田里移栽;晴天时,湿度下降,要尽快将土地排水、翻耕、散熵。
进入详情北极海冰大面积融化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全球气候反而带来部分地区气温异常偏低?这是否矛盾?
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服务室高工陈峪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全球变暖是长期的总体增暖现象,期间有相对暖的时期,也会出现相对冷的时期。“就好像一个钟摆,左右摆动的两个端点是极端暖或极端冷事件。全球气候变暖使钟摆摆动的幅度加大,也就是出现极端事件的强度增大,频率也加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