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月,我国大部分地区秋高气爽,风和日丽,但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部、湖南湖北西部等地却细雨霏霏,习惯上我们称之为“华西秋雨”。
然而,在以往的国家气候标准中,并没有“华西秋雨”一说。“华西秋雨”虽然没有台风、暴雨所造成的灾害来得那样猛烈,但它同样能给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带来重大损失,另一方面秋雨多又有利于蓄水、预防春旱。这一华西地区亦喜亦忧的小气候特征,是否会纳入国家气候标准?它有什么特征?今年是否典型?本期天气视点,中国天气网联合中国兴农网邀请气候及农业气象专家共同为我们解疑。
周兵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首席专家
毛留喜 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主任
“今年华西秋雨开始时间较常年略偏晚,晚了5天,但降水量较同期偏多。”
“秋雨的年际变化较大,有的年份不明显,有的年份则阴雨连绵,可以持续长达一月之久。”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结果显示,华西秋雨监测区从9月11日起开始出现稳定降水,且满足秋雨日和秋雨连续性条件,因此,华西地区已于9月11日进入秋雨季节,“也就是说,可以正式确认2012年华西秋雨已于9月11日开始。”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首席专家周兵说道。
据国家气候中心目前试行的监测标准,华西秋雨常年气候平均开始时间为9月6日左右,持续时间为32天。
“今年华西秋雨的开始时间较常年略偏晚,晚了5天左右,但降水量较同期是偏多的。”周兵根据监测结果总结道,9月11日以来,我国主要降水区位于四川、重庆、贵州北部、湖北西部等我国华西地区。“在绵绵秋雨的影响下,我国华西一带日平均气温已降至22℃以下,达到了入秋标准。”
进入详情2011年9月开始,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多条江河出现较严重的秋汛,导致四川、陕西、河南、重庆、湖北、山西、甘肃、青海等省市遭受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2011年秋季我国华西秋雨十分典型,影响范围偏大,主要表现出降水异常偏多、持续时间长、阶段性突出等特点。” 周兵表示,去年秋雨期间共出现了两次降水集中期,前期(9月2至9月20日)平均降水量为98.5毫米,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多;后期(10月19日至11月8日)平均降水量为35.8毫米,为1997年以来同期最多。
华西秋雨的主要特征表现在“绵绵”二字上,但在不同地方对它的称呼不尽相同,四川谓之“秋绵雨”,陕西则称其为“秋淋”。然而,周兵表示,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秋雨也不仅仅表现出“绵绵”的特征,过程性、阵性降水也在增多,因此秋雨量也明显增大。
进入详情绵绵秋雨虽然是华西地区秋季气候的主要特色,但并非每一年的秋雨都像2011年这样明显。周兵说道,“秋雨的年际变化较大,有的年份不明显,有的年份则阴雨连绵,可以持续长达一月之久。”同时,华西秋雨还具有一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以往研究成果《华西秋雨的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指出,华西秋雨有一定的年代际变化趋势,1960年代到1970年代初期、1980年代初期为相对多秋雨期,1970年代中后期、1980年代中后期到20世纪末华西秋雨相对较少,出现了“中断”现象。21世纪开始又“恢复”了较明显的华西秋雨现象。
国家气候中心2004年的气候公报显示,从2000年开始连续4年华西秋雨偏多,特别是2003年9月底10月初,黄河流域遭遇十几年来最为严重的“华西秋雨”天气,黄河干支流相继发生较大洪水。
进入详情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主任毛留喜表示,不能简单地概括为灾害,华西秋雨利弊兼具。9~10月正值华西地区大秋作物成熟、收获和冬作物播种的大忙季节,这一时期若出现异常多雨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当年作物的收成和来年的农业生产。“长时间的阴雨寡照,可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如影响晚稻抽穗扬花,使棉花烂桃等,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便。”而有些年份由于雨量大,持续时间长,造成洪涝灾害,还直接关系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不过,另一方面,“秋雨多,有利于水库、池塘及冬水田蓄水,从而预防来年的春旱。”毛留喜说道,秋雨可保证冬小麦播种、出苗,增加土壤的蓄水保墒,也可减轻次年春旱对各种农作物的威胁。据了解,从1980年代中后期至2000年整个华西秋雨 “中断”,这种状况的持续给农业生产和调整旱作区农牧林种植结构和布局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进入详情“随着现代气候监测业务改革的需要,国家气候中心正在试行华西秋雨监测业务。”周兵表示,在现代气候业务发展进程中,尤其是2012年的气候预测会商流程改革中,华西秋雨已经受到格外关注,目前国家气候中心已经建立定量化和规范化的标准体系,即将形成一项重要业务。
华西秋雨的规范化将为地方建立秋雨定义和标准提供指导,有利于更好地针对华西秋雨展开监测、预测、评估和服务,并推进现代气候预测会商流程改革成果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