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数小时雷电交加,似天降‘麻绳’,清晨见‘水漫金山’。”广州市民陈先生这样形容5月7日凌晨的这场特大暴雨。暴雨使羊城再变“水城”,道路水浸、交通瘫痪、汽车纷纷遭遇灭顶之灾,经济损失超10亿元……
先进大都市因一场暴雨而狼狈已不是第一次出现。是预报预警迟滞?还是防范应对不力?如今水已退去,但问题并不会就此消失。
李小泉,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正研级高工,曾任中央气象台台长,原中国气象学会气候与长期天气预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暴雨预报非常复杂,产生暴雨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时空尺度都很小,在系统还未出现之前就要对其影响做出定点定时定量的预报,非常困难。”
“灾害天气的预警发布并非越早越好,天气瞬息万变,如无十分把握,不提倡轻易发布,以免造成恐慌和不必要的社会成本。”
“‘雨岛效应’是诱导和强化城市暴雨的因素之一。”
5月7日凌晨席卷广州市大街小巷的特大暴雨被冠以三个“历史罕见”的特点:雨量之多历史罕见、雨强之大历史罕见、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是近十年以来广州出现的最大降水。
然而,不少市民在翻看之前的天气预报后感到疑惑:这次暴雨情况并没有在前一天的天气预报上显示,天气预报为何不准?广东省气象台回应,提前较长时间预报出这种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科学技术上确有较大难度。
对此,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泉解释道,暴雨预报是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短时局地性强降雨一般都是由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产生,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突发性,局地性很强,特强降雨的区域有时只有数十平方公里,并且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生命史往往很短,从发生到消亡可能就几个小时,因此在这种天气系统还未出现之前就要对它的影响做出定点定时定量的天气预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非常困难的。
进入详情据当地媒体报道,广东省气象台助理首席预报员张东在解释预报为何不准时提到,这可能跟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带来的“雨岛效应”有关。
对此,李小泉认为,这么强降水的发生与城市化发展导致的“雨岛效应”可能有一定关联。李小泉解释说,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尤其是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城市温度比郊区要高,形成“热岛效应”。近地面空气加热后,大气不稳定度增加,一旦遇到冷空气入侵,下热上冷,就很容易产生扰动,对流活动增多。水汽丰富的空气在抬升时,水汽会发生凝结,产生降雨,而凝结时释放的热量又将进一步加热空气,使空气更不稳定,不断重复空气抬升水汽凝结的过程,雨就会越来越大,就形成了所谓的“雨岛效应”。
李小泉进一步解释说,“‘雨岛效应’是诱导和强化城市暴雨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汛期,容易使城区出现大强度的降水,造成城市区域性内涝。”
进入详情“城市被水浸,一个可能是雨下的多,再一个是排不出去,以前市区内的水塘、绿地日益减少,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或水泥、沥青路面,地面‘硬质化’了,水根本渗透不下去,就只能汇集到相对低洼的地区,从而出现城区的涝相。”李小泉指出,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每逢雨季或有大雨时,不同程度的水浸街现象时有发生。
除不可抗拒的天气因素外,城市的排涝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多数城市的排水系统面对大雨捉襟见肘,而城市发展带来的地面“硬质化”又给排水“添堵”,使城市排水系统不堪重负,可谓雪上加霜。
专家解释说,绿地、水体起着重要的“汇水”作用,能够适当缓解城市内涝的问题,但现在这些天然排水系统的减少,使城市缺少贮存多余雨水的地方,后果是降雨将全部进入城市的排水系统,而排水系统能力有限,加上管理不善,城市垃圾“作祟”堵塞排水渠道,加剧排水困难,大街变江河也就在所难免。
进入详情这次广州“水浸街”,更多的质疑之声指向了9亿元“水浸街”专项改造。
2009年,广州投入了9亿元进行“水浸街”改造,重点治理全市228个水浸“黑点”,主要内容是清疏堵塞管道、增大排水管径及建设必需的排水泵站,以增大管道的排水能力等。目前228个水浸“黑点”已有176个改造完毕。广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用防大江大河洪灾的决心在防城市内涝!”
然而,9亿城改效果却饱受质疑。投入很多,决心很大,成效却并不明显。有专家指出,这可能跟建筑垃圾非法排放有关。多个地下停车场严重被淹的情况也暴露出广州停车场设计和建设的缺陷。目前广州工程建设项目过多,很多水浸的发生就是因为淤泥等建筑垃圾非法排放,堵塞了排水管道,致使地下水倒灌,加剧排水困难。
进入详情在灾难发生时,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天灾人祸”,但天灾不可控,人祸犹可避。目前我国才刚进入汛期,6月将迎来降雨更强的主汛期,面对严峻形势,不仅政府部门应加强协调合作,其他非政府部门如物业管理以至普通市民也该学会如何科学预防和应对……
广州“5・7”特大暴雨灾情为我们再次敲响警钟: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我们必须直面城市排水系统和城市管理等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早寻求解决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