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首场天灾考验:雨雪冰冻
- 内蒙古持续低温 白灾频发
- 京城初雪 姗姗来迟
- 长江中下游遭遇罕见大旱
- 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
- 去北京“看海”是怎样的浪漫
- 2011年最“纠结”的台风梅花
- 西南地区夏秋连旱 数千万人受灾
- 2011年的华西秋汛比以往更猛烈
- 2011年国庆黄金周水漫椰城
- 2011年登陆我国最强台风纳沙
- 中东部大雾见证PM2.5新法诞生
- >>>返回专题首页
制作团队
顾问:李小泉
策划:卫晓莉 郑晓艳
撰写:徐辉 詹璐 周希 余晓芬 陈曦
墨永卫 张慧媛 张伟 刘珺
刘文静 李菁 郑晓艳
图片:关禺 赵嫣嫣 黄德利
专题制作: 李强 于涵 郑晓艳
页面设计: 冀艺 苏源
中国天气网 >> 2011中国天气 —— 我们共同经历的那些事
中东部大雾见证PM2.5新法诞生
内容摘要:
2011年的秋天像往年一样少不了大雾天气的纠缠,不同的是这次的雾霾天气见证了一个环境质量检测标准的诞生--PM2.5检测项目将被纳入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长期以来环保部门公布数据与公众感知错位的现象终于在这个秋天触发了民意的反弹,美国大使馆监测北京空气质量等级为“有毒害”的微博更是反复刺激着公众的神经。
舆论压力之下环保部门承诺将于2016年在全国范围内发布PM2.5检测结果,中东部的多场大雾最终成为了这场由民间发声的环保自卫战的见证人。
- 李菁
- 编辑
- The fog memory
小编用英文首字母从A到Z的方式记录下了2011秋季大雾频发带给人们的多重印象……(详细)
沪昆高速邵怀段因大雾导致20多辆车追尾
11月21日,沪昆高速K1336公里处邵怀段(湖南洞口县境内)东往西因突起团雾发生三辆超载大货车追尾相撞引发大火,对面路线行驶车辆由于大火浓烟遮挡视线也造成车辆的连环相撞。
2011年的秋天像往年一样少不了大雾天气的纠缠,不同的是这次的雾霾天气见证了一个环境质量检测标准的诞生--PM2.5检测项目将被纳入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雾出东方—我国中东大部遭遇雾霾天气
2011年10月6日晚上,北京的街景掩映在一片灰蒙蒙的虚空中,当晚空气湿度已达到70~80%。10月7日清晨,北京迎来了2011年入秋以来的首场大雾。
就在2011年国庆节的尾声,我国中东部大部均被大雾笼罩,大雾还在江苏、河南、浙江等多省引发多起重大交通事故。
7日,受大雾影响,连霍高速安徽萧县境内发生一起连环车祸,致6死19伤。河南省道S333线上发生重卡与面包车相撞事故,面包车上11人全部死亡。
8日,国庆长假后的第一天,浙江绍兴境内大雾笼罩,G60(沪昆)高速公路上接连发生三起碰撞事故,造成5人遇难,7人受伤。
整个10月,雾霾天气就像陈年旧疾一样缠着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放。大雾引发的交通惨剧拉开了整个事件的序幕,人们开始质疑雾霾天气多发的原因,尤其当重视生活质量的现代人得知了10月首都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仅为19天的时候,这种质疑的声音就变得更加强烈了。
◆PM10 vs PM2.5— 一条微博引发的争论
2011年10月30日-11月1日,北京市气象台连续三天发布大雾预警信号。受其影响,北京空气质量持续下降。
在新浪微博上,地产商潘石屹连续转发多条美国大使馆发布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其中10月30日北京的空气质量等级为有毒害,而同期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空气质量等级却称是轻度污染。尽管美国驻华大使馆一再表示该数据仅是内部数据,但一些网友还是认为北京连日大雾,空气质量明显太差。
由于环保部门公布的的数据与公众感知错位触发了民意反弹,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杜少中出面解释称:“我们用一把尺子(PM10),量了十几年,结果已经说明两点:一、自己跟自己比有进步。二、跟更好的比差距还很大。”“这些改变唯一的根据应该是我们中国、我们北京自己大气污染防治不断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看哪个大使馆在干什么。”这句话随即被演绎成“空气质量数据不能看美大使馆眼色”,在新浪和腾讯微博上引起网友围观和议论。与此同时,大量关于PM2.5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信息在媒体上接连曝光。
随后有网友翻出美国航天航空局(NASA)公布的2001年至2006年PM2.5平均值世界空气质量地图,该地图显示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一个是北非,另一个就是中国的东半部。
至此PM10和PM2.5的争论被推上顶峰,民间甚至掀起了热热闹闹的空气质量自测行动,大有倒逼官方发声的趋势。
◆庶民的胜利—官方出台PM2.5相关法规
2011年11月1日,原先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被废除,《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取而代之,新发布的规定用以规范环境空气中PM10和PM2.5的测定方法。
2011年12月5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征求公众意见截止。该意见稿提出,在基本监控项目中增设PM2.5年均、日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
2011年12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要求进一步加强空气污染防治,修订并发布空气质量标准,抓紧做好增加PM2.5监测指标的准备。
会议第二天,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公布了PM2.5和臭氧监测时间表: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和臭氧监测。2016年将是新标准在全国实施的关门期限,届时全国各地都要按照该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向社会发布监测结果。(相关专题)
◆路在何方——专家解读空气质量改善之道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认为:自然天气及各种颗粒物排放是雾霾天气的主因。近年由于气候变化,冬季水汽变多,污染颗粒物在空气中不容易扩散。同时随着机动车数量激增,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大。
想要治理空气污染首先要了解它的来源,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北方冬天供暖大大小小的锅炉和一些居民自己燃煤的排放;一些大的电厂烟囱排放出来的颗粒物。
要想控制这些污染,一方面是要对燃煤电厂的烟窗加装除尘设备,提高汽车用油的油品质量和燃油效率,但更关键的是尽快推广清洁能源,从源头上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潘家华表示,使pm2.5达标并不是一个技术难题,关键是一个投入问题。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改善空气质量仅需10年时间。而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拥有后发优势,对此潘所长给出了较为乐观的预计,“只要保证足够的投入,我国只要5年时间空气质量应该就能有明显改善。”(文/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