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首场天灾考验:雨雪冰冻
- 内蒙古持续低温 白灾频发
- 京城初雪 姗姗来迟
- 长江中下游遭遇罕见大旱
- 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
- 去北京“看海”是怎样的浪漫
- 2011年最“纠结”的台风梅花
- 西南地区夏秋连旱 数千万人受灾
- 2011年的华西秋汛比以往更猛烈
- 2011年国庆黄金周水漫椰城
- 2011年登陆我国最强台风纳沙
- 中东部大雾见证PM2.5新法诞生
- >>>返回专题首页
制作团队
顾问:李小泉
策划:卫晓莉 郑晓艳
撰写:徐辉 詹璐 周希 余晓芬 陈曦
墨永卫 张慧媛 张伟 刘珺
刘文静 李菁 郑晓艳
图片:关禺 赵嫣嫣 黄德利
专题制作: 李强 于涵 郑晓艳
页面设计: 冀艺 苏源
中国天气网 >> 2011中国天气 —— 我们共同经历的那些事
去北京“看海”是怎样的浪漫
内容摘要:
2011年6月23日,北京遭遇了本年度最大的一次降水过程。当天,地面上共有76条公交线路受到影响,其中34条运营线路无法正常行驶。平日最为稳定的地铁交通亦受到影响,地铁4号线陶然亭站地铁口水泄如“瀑布”,更有网友调侃“去北京看海”。
无独有偶,大城市中南京、南昌、广州、郑州等地都未能逃脱被水浸城的厄运,先后加入“看海”大军。虽然降水量大小不一,时间分布也不均,但似乎像约定好一样,都走向了同一种结局——水淹全城、交通瘫痪。
- 郑晓艳
- 责任编辑
- 生活,才能让城市更美好
城市用来做什么?不是高耸入云的楼宇,豪车遍地的道路,是让普通人便利地生活……(详细)
武汉今天下了几个东湖?(组图)
6月9日和6月14日武汉的两场暴雨,后据武汉市东西湖气象站监测站估算,相当于分别降下了2.5个和5.5个东湖的雨量。18日武汉再次迎来暴雨,会下几个东湖呢?
◆ 23日夜北京:如此这般“不同寻常”
6月23日,晚10点,就职于某报社的小林加完班,正要下楼回家,刚到一楼门口,便愣住了。
此刻,出口铁门处积水已经没过膝盖,紧挨单位的街道,往日已经车辆稀少,今日却依旧车水马龙,鸣笛声不绝于耳。如此这般“不同寻常”,仅仅是因为,6月23日的北京遭遇了2011年最大的一次强降水过程。
小林突然想起,这场雨早在下午4时就倾盆而下。那时的天空突然“变脸”,原本的朗朗晴天瞬间被黑云笼罩,雷电交加。如果不是市政提早启动路灯照明,街头就与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夜无异。
“今晚回得了家吗?”这是小林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幸亏,尾随他下班的同事小杨慢悠悠地启动了她的私家车,当她摇下车窗招呼小林一起上车时,他并没多想就钻到了后车厢。
刚在单位不远处的西直门高架桥下,车就堵了10分钟,小杨咬咬牙,绕到了更远处的月坛北街,走的是即便高峰时段也不可能堵车的小路。30分钟、1小时、1个半小时……圈子越兜越大,回家的路越绕越远,可车流仍龟速般挪动。想到第二天一大早还有工作,小林只好请小杨把他搭回单位,自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睡了一晚。
像小林一样当晚没能准时回家的人还有很多。据媒体报道,暴雨当天,地面上共有76条公交线路受到影响,其中34条运营线路无法正常行驶。平日最为稳定的地铁交通亦受到影响,地铁4号线陶然亭站地铁口水泄如“瀑布”,地铁13号线、亦庄线、1号线等三条地铁线维持区间运行。晚上7点后,地铁1号线往苹果园行驶方向仍只开行到公主坟站,给市民出行造成很大不便。(详情)
“热闹”的不只有北京的街道,还有被炸开了锅的“网上舆论”。网友们遇上这样的事情自然也要“微博”一把:“世界上最浪漫的事是带你去故宫看海”、“北京今天局部有海”、“威尼斯几百年做到的事,武汉几天就做到了;武汉几天做到的事,北京几小时就做到了”。“看海”的调侃段子层出不穷,一时间,转发过万,评论上千,风头无两。
一场雨,为何竟然有如此“威力”?相关气象资料显示,从23日14时~24日6时,全市平均降雨量达到48毫米,城区平均雨量达到72毫米,最大降水出现在模式口,达213毫米,是建站以来最大值。213毫米是什么概念?就相当于一脸盆的水瞬时向人扑来。因此,这场雨被称为“2011年北京最强的一次降水天气”,当之无愧。(详情)
“其实,北京这种强对流天气并不是异常现象,只要暖湿气流配合得好,夏季出现这种天气是很正常,只不过由于出现在大城市,所以造成的影响较大。”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泉解释道。(详情)
◆ 众多大城市未能逃脱“看海”厄运
北京并不是第一个“看海”的城市。
6月18日,武汉遭遇了13年来最大暴雨的袭击,一天的降雨量相当于15个武汉东湖的水量。降雨导致城区出现大面积积水,大大超过市排水标准,全市主次干道、小巷均出现不同程度积水,其中有76处地段出现超过50厘米的较严重积水,不少路段积水深到连公交车辆都无法通行,全城交通几近瘫痪。
武汉网友纷纷爆料称,当地交通严重拥堵。甚至有网友下午1时从南湖出门,4时还在南湖,“我已经放弃出行了,下车回家。南湖的朋友,除了步行,不要想其他方式进出了”。还有网友透露,市内各大摊位的拖鞋严重脱销。(详情)
随后,大城市中南京、南昌、广州、郑州等地都未能逃脱被水浸城的厄运,先后加入“看海”大军。虽然降水量大小不一,时间分布也不均,但似乎像约定好一样,都走向了同一种结局——水淹全城、交通瘫痪。
◆ 城市内涝症结在何处?
“为什么气象局不提前预报要下这么大的雨?”市民们遭暴雨袭击后总如此抱怨。其实,这些暴雨的“大驾光临”并非意外,相关气象部门、新闻媒体都曾提前向市民们作出预报。6月18日,武汉市气象台就连发了7个暴雨预警,6月23日,北京更是发出了2011年首个暴雨预警。
“外界一直期待气象部门一定要报得早、报得准。”作为长期从事预报和科普工作的气象专家,李小泉非常理解这种心情,但他表示,要具体去说某座城市何时会出现多少量级的暴雨,并且提前很长时间去预报,并不现实。况且天气瞬息万变,在没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不提倡轻易发布预警,以免造成恐慌和不必要的社会成本。
李小泉进一步指出:“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每逢雨季或有大雨时,不同程度的水浸街现象时有发生。除不可抗拒的天气因素外,城市的排涝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多数城市的排水系统面对大雨捉襟见肘,而城市发展带来的地面‘硬质化’又给排水‘添堵’,使城市排水系统不堪重负,可谓雪上加霜。” ( 《天气视点:水浸街,抹不去的城市富贵病》)
那么城市内涝的症结到底在哪里?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副秘书长王岚认为,症结就在于现行城市排水标准太低。
据我国城市排水系统排涝能力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城市排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0.33到5年。具体到北京,城区管网现状排水标准一般为:排水干线1年一遇左右(36mm/h);支户线仅(0.33~0.5)年一遇(10~15mm/h);城市环路(1~2)年一遇(36mm/h)。这一现状仍难以应对近年频繁造访京城的暴雨标准(70mm/h),而且单就1~2年的重现期来说,就意味着:大部分北京人1到2年内就会遇到一次降雨积水。
可是,当遇到6月23日那场“10余年一遇”的暴雨时,上述排水标准就显得那么“不堪一击”。
为何不能把标准提高一些?王岚指出,对于大多数城市而言,尤其是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交通密度“三高”的大城市,建筑物鳞次栉比,地下管网纵横交错,想要重新打造地下排水网络,难度堪比重建新城。
“拆了再建”看上去是条困难重重的道路,那么改变道路材质,增加路面透水性,改善地面“硬质化”,以缓和积水压力,似乎成了大部分城市的一条“折中”之路,但不少人仍对此持观望态度。“无论哪种方法,管用的就是好方法。要是再遇上这鬼天气,我可不想孤零零在单位睡沙发了。”小林说。(文/郑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