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首页天气生活旅游

2011年入秋以来,多地频发的雾霾天气将PM2.5推向了舆论的风头浪尖。这一原本生僻的科学术语迅速走红,并且成功入围2011年度中国社会热词。


其实PM2.5由来已久,早在1997年美国便提出了PM2.5的标准。到2010年底,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将PM2.5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那为何最近PM2.5才在中国引发强烈关注?我们离全面监测公布PM2.5到底有多远?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之路在哪里?本期天气视点将带您一一解读。

王亚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成分研究所副研员

“雾霾天气多发,老百姓的直观感受就是空气变差了,但环保部门公布的数据却没有反映出这种感受,加上美国大使馆监测公布的北京PM2.5‘爆表’之事引发诸多争论,PM2.5必然要火一把。”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去解决PM2.5的问题,全世界都少有先例。”


“大城市减排最大的难度,就是处理好城市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雾霾多发惹空气质量热议 PM2.5进入公众视野

秋冬季一直是我国雾霾多发季节,不过今年入秋以来的雾霾似乎比往年来得更多一些,关于空气质量的抱怨也更强烈一些。

 

雾霾天气多发导致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空气污染加重,甚至出现短时间的重度污染。微博上“喝西北风都会中毒”“呼吸都觉得鼻子疼”的说法广为传播,打上了防PM2.5标签的口罩、空气净化器成为畅销商品。一场大雾来临,满地都是“口罩哥”成为了颇为壮观的城市一景。从11月14日南京市气象局官方微博首次公布当地PM2.5超标,到12月4日美国驻华使馆发布北京的PM2.5“爆表”,PM2.5颇为高调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一时间,人们谈PM2.5色变。

 

PM2.5究竟为何物呢?“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王亚强解释。

进入详情

PM2.5影响健康加重雾霾 危害不容小觑

王亚强表示,以前我国环保部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的主要是可吸入颗粒物PM10(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随着污染越来越严重,很多更细小的污染物产生,PM10的监测显然不足以全面反映空气质量,这个时候就要用到PM2.5来反映这些更细小的污染物。

 

“越小的颗粒对人体的危害越大,而且对降低能见度加重雾霾天气的作用也越大。”王亚强表示,PM2.5容易被吸入人体,而且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

 

在降低能见度上,PM2.5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根据《2010年灰霾试点监测报告》,在灰霾天,PM2.5的浓度明显比平时高,PM2.5的浓度越高,能见度就越低。

进入详情

PM2.5监测公布离我们还有多远?

12月5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二次征求公众意见截止,新标准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

 

2016?4年?全面实现PM2.5监测数据的公布有多难?——民众不免质疑,在广州、上海、南京等地已经监测过PM2.5 的前提下,似乎并不存在技术难题。甚至不少学者提出,从PM10到PM2.5,意味着蓝天“门槛”的提高和现有空气质量的达标率下降,这才是PM2.5“难产”的原因。据了解,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加入PM2.5后,中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将从现在的80%下降到20%。

 

对于民众的质疑,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做出了回应,“监测技术本身的确不难,但如果要全面监测,每个城市都要进行仪器设备购置安装、数据质量控制、专业人员的培训、财政资金的支持等大量准备工作,因此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立即开展PM2.5监测工作还有一定难度。”

进入详情

PM2.5监测之旅 各地在行动

那PM2.5在中国各地的监测是否都会成为相距甚远的期盼呢?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所长武雪芳表示,2016年开始实施新标准,是考虑了我国各地空气质量以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国情而给出的“关门时间”,并不意味着各地实施标准都要拖到这一时间点,鼓励各地自愿提前实施。

 

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及九个城市群可能会被强制要求先行监测并公布PM2.5的数据。目前,上海、广州、南京、青岛等城市意在先行,对于PM2.5的监测展开了准备,甚至有望明年推行新标准。

 

作为较早开展PM2.5研究监测的城市,上海明年有望率先推行PM2.5空气质量监测标准。据上海环境监测中心介绍,上海早在2000年便开始了PM2.5研究和监测试点工作,目前技术部门主要在做技术的比对,包括了解不同方法之间的误差以及如何向公众表达清楚等工作。

进入详情

结语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去解决PM2.5的问题,全世界都少有先例。”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这些难以改变的现实令“打击”PM2.5格外困难。“而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减排最大的难度,就是处理好城市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从1998年的北京“蓝天”计划,到2005年的首钢搬迁,北京等各大城市探索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之路一直在进行。然而要真正实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用绿色发展之路换蓝天,仍然任重而道远。

往期回顾

栏目制作团队 监制:卫晓莉 顾问:李小泉 策划:徐辉 编辑制作:刘文静 视觉效果:苏源 栏目邮箱weather728@163.com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