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排山倒海的自然灾害面前,谁是及时的警报器,谁是忠实的守护者?是人情味浓、青年喜爱的微博?是短小精悍、布网广泛的短信?还是那些在大广播里大喊“撤离”的信息员?
也许他们都是,因为每个奔走一线的气象工作者,都值得尊敬;也许他们都不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土地广袤、灾情各异,没有“一刀切”的统一答案。
幸好,新生事物总有它的生长期。在围观微博成长的过程中,手机预警信息发送体制、气象信息员机制依然站在自己坚实的地基上,挥舞着大旗向“打通最后一公里”前进。
贵阳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金建德
广东佛山气象局科技服务中心 杨宇声
“微博确实是一种发布天气信息的新渠道,是一个新的尝试。”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消除最后一公里,不应该单由气象部门去考虑,而是应该在政府统筹、部门联动、公众参与这样一个机制下去解决问题。”
微博,是“微博客”的简称,常以140字左右的文字通过电脑、手机以及其他客户端随时随发布和分享信息。作为传播界的新事物,因其“精简明晰,传播速度快,并且可以运用于多媒体”的特点逐渐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微博的用户都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他们有条件上网、喜欢接受新事物、乐于通过新媒体获取资讯等,但还有很大数量的人群,是不具备这些特点的,尤其是农村人群。所以,传播效果有多么明显也未必见得。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消除最后一公里,不应该单由气象部门去考虑,而是应该在政府统筹、部门联动、公众参与这样一个机制下去解决问题,否则,穷尽气象一家之力,都会是个遥遥无期的目标。
进入详情在气象事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消除气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早已经引起多方重视,并相继有不少举措推出,发送手机气象短信就是最普通的一则。
手机气象短信是所有获取天气信息中最为快捷、方便的途径。目前,全国各地的手机气象短信平台都已相继建设起来。
以湖南为例,手机气象短信预警已经成为当地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的三大法宝之一。2010年6月19日,湖南湘西出现了入汛以来强度最强、范围最大一次降水过程,泸溪县谭溪镇旁古岩村雀儿溪组在接到暴雨警报后立即疏散村民,成功挽救了125人的生命,创造了深夜成功避灾的奇迹。
进入详情如果你无法收到气象短信,如果你没有及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如果你身在农村却对将至的狂风骤雨毫无所知,那么,气象信息员就会成为你的“救命稻草”。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央气象局(注:中国气象局前身)曾召开全国气象工作会议,提出在农村组建民办气象机构,在人民公社建立气象哨,在生产队建立气象组,承担观察记载、天气预报传播、灾情收集和开展气象知识普及和宣传等任务,为农业生产服务。可以说,当时气象哨的工作人员就是现在气象信息员的前身。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200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设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
进入详情早在1891年,日本浓尾发生8.0级特大地震时,明治政府就迅速成立震灾预防调查会。随后的半个世纪里,由于日本陷于世界各类战事,直到1965年,才真正开启国家地震预报计划。四十多年来,日本一次次错过了地震的预报,不少专家感叹:“地震好像有点故意设法避开我们的观测台网似的。”
在饱受预报研究之苦后,日本开始转变防震减灾思路,从预报转到预警。
地震预警系统源于“两种地震波”(纵波和横波)的原理:这两种地震波传播速度并不一样,到达震源之外同一个地区的时间有先后,破坏力较小的纵波会先抵达,然后才是破坏力较大的横波。这就给地震警报提供了可能性。
进入详情最后障碍齐心跨,众人拾柴火焰高。
不管是手机短信也好,还是微博也好,高科技只是一个工具。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障碍,除了气象部门努力之外,更应该在政府统筹、部门联动之下,全民参与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