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到达改则,就进入到藏北的阿里地区了。12日除了与当地政府和几个部门领导召开了座谈会,交流了关于绿色发展等相关内容的意见及选点观测外,一项重要的任务是要在相对偏远的地点建一个综合自动观测站,较前两个在冰川脚下安装的站要复杂不少。
由于要赶路,上午开完会后没吃饭就出发了。根据已经确定的大致地点,将在距改则县150公里左右的先遣乡一带选择站点。按我的理解,选点的标准大致有几条,一是资料相对稀缺,二是位置相对偏远,三是要有电信信号,四是交通基本可达。前两个条件与本次考察任务有关,探索在气候资料相对稀缺区获取资料的途径。后两条是要保信息能及时传出,且具备基本安装条件。至于在条件更差的地区如何获取资料,则是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了。
150公里,在现代交通条件下,确实谈不上远,但对于高原相对偏僻的地区还真不能小视,在颠簸、泥泞的小路上整整跑了5个多小时才到达先遣乡,途中汽车还遇险陷入泥潭,后被另一车拉出。尽管仍是在海拔4500米高度,经过几天的磨炼,队员们基本算适应了。只要不是登山,就不再有明显高原反应。今天的状况是虽无登山累,却有行路难,颠簸了5个小时后,在乡里每人吃了碗面,便又上车向野外进发去选点了,一直持续到晚上7点多,才最终确定了建站地点,在一个有弱通信信号的荒滩上。好在是西部高原,天黑前我们还有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此时已心中有数,今晚肯定回不了县城了,在哪里安营还不确定。
从车上卸下大箱小盒,各种安装工具,队员们便干了起来。一开始进度还算快,司机师傅也来搭手帮忙,对于拼装大的框架和固定螺丝这类活,他们确实很在行。但随着框架成型,进度慢了下来,一是由于业务尚不熟练,要对着安装图纸一步步来,有些地方错了还要返工,如太阳能板装反了,高原上的辐射再强也派不上用场,只能重来;二是每条线要准确连接,是细活,急不得,能插上手的人有限。看着这些年轻科技人员干这样的活,不免心存疑虑,这个站真能转起来吗?我多少有些担心。他们没有一个人完整地安装过一台类似的多要素综合自动站,仅是做了些简单培训,竟然就敢出师高原来建站了。边干边看手机上的说明录像,或直接打电话咨询,似乎有点玄。
天渐渐黑了下来,只有挑灯夜战了,靠车灯和手电筒照明,确保了施工能持续,但最终到何时,还是未知数。月光下,寒风中,已无退路,只能前行,一直干到11点半多,残云散去,满天星斗,自动站终于耸立在了荒原上。最后一个小错误发生在未能接上电源插口,造成无信号发出,让各位虚惊一场。
信号最终接通,北京那边接收到了,经检查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安装时间虽超出预期,但结果还算好,我担心的事没发生。若真发生了又该怎么办呢?不知道。作为科考,又成功完成了一项任务,但若考虑未来未来的解决途径,显然还需要顾及更多层面,如成本、维护、安全等因素。
大家在自动站下开心地合影留念后,才问起在哪里安顿过夜。队长是做了最坏打算的,准备了帐篷和睡袋,但有多少,能否满足需求,我不知道。还好,此时随队的藏族队员通知说与乡里联系好了,可以返回入住乡招待所,这使我们露宿荒原、仰望星空的美梦最终未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