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韩旭 90后气象分析师,时尚boy,身在气象局,心系娱乐圈
近期越南干旱请求中国开闸放水的新闻在网上炸开了锅。很多人为我天朝慷慨激昂的大国风范点赞,但也不排除有人会揣测,是否因为中国截留了水资源导致了越南干旱?数据帝这就给大家扒一扒干旱背后的故事。 【详情】 |
越南到底有多旱?
据新华社消息,越南正在遭遇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最严重干旱,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农业受到严重打击。确切说,干旱主要是在越南的南部。
据越南农业部资料统计,湄公河的水位已降至1926年以来最低,当地出现严重干旱和土地盐碱化现象。这次是当地90年来最严重旱灾,近百万人缺乏日常用水,近16万公顷稻田受灾。到今年年底,越南估计将有50万公顷稻田受灾。湄公河三角洲约220万公顷的可耕地中,有40%至50%的面积出现盐碱化。
越南正在遭遇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最严重干旱(来源:新华网)
而比起农业用水,当地居民眼下更为急迫的是生活用水。目前,在原本的淡水区,一升水中的含盐量已经达到10克,超过稻米存活极限的5倍。湄公河三角洲有超过2000万名居民,是越南最重要的稻米产区,密集种植的生产方式和海平面上升已导致当地成为生态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
越南干旱应该找我们要水吗?
前面提到的干旱区域,是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区,也就是湄公河的下游出海口一带。湄公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在我国境内称为澜沧江,其发源地是我国青藏高原,经过云南省,进入东南亚,一共流经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等6国。
对于越南来说,首先应该管临近的老挝、柬埔寨要水。但问题是,这里也一样是干旱的。老挝同样正在经历大面积降雨匮缺的情形,降雨量相比常年偏少了30%左右。目前老挝境内湄公河流域水文站的水位都非常低,最高的琅勃拉邦(Luangprabang)仅有5.36米,首都万象甚至不足1米,几近干涸的状态。
这次越南外交部,请求中国景洪的水电站放水,有些不明真相的人难免借题发挥,是否是因为中国截留了澜沧江的水资源,而导致了越南干旱呢?一组数据告诉你,显然不是。
说到水资源,我们关注两个要素——流域面积和径流量(水量),这好比一个公司产品的产量和利润,产量大、利润占比越多,说明影响要素越重要。根据我国水利部的信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总面积是81万平方公里,由东南亚国家成立的湄公河委员会,给出的流域总面积是79.5万平方公里。对于我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双方给出的数据是一致的,均为16.5万平方公里。折算下来差别不大,我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比基本是20%出头,东南亚地区占比接近80%。
我国境内澜沧江的流域呈现一个狭长的形状。(来源:湄公河委员会)
根据湄公河委员会统计,我国境内澜沧江的年径流量约占总量的16%,东南亚地区占比约84%。相比于流域面积,我国境内流量占比更少。现在的情况相当于,一个公司有两个产品,产品A产量占比20%,总利润贡献16%。产品B产量占比80%,总利润贡献84%。现在公司B产品产量严重不足,亏损了,显然不能怨到A产品。
越南干旱的问题显然不能怨我们,那到底该怨谁呢?
越南干旱的“幕后黑手”是谁?
无论是我国的云南,还是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总体上都是属于季风气候,其显著特点是干、雨两季分明。一般5-10月为雨季,11-4月为干季。特别是3月,东南亚地区不仅处于干季,还进入了热季,天气变得炎热起来,高温会频繁出现,加大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量,本身就容易遭遇干旱。而且又赶上了极强厄尔尼诺事件,相当于又被狠狠补了一刀。
通常出现厄尔尼诺时,由于低纬度大气环流的异常,使得东南亚地区的下沉气流往往比常年偏强,不利于降水,有利于晴热高温天气的出现,因而更容易引发干旱。
从2月以来的降水量监测来看,东南亚地区普遍偏少。尤其是最近一个月(2月14日到3月15日)的这一个月时间里,湄公河流域也就是老挝、柬埔寨以及越南南部地区几乎滴雨未下。雨少的同时,气温偏高1-3℃,蒸发量加大,导致入不敷出。而且由于当地种植水稻,需水量也进一步加大,使得旱情显得越发严重。
其实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2月到今年1月,我国云南以及东南亚湄公河流域地区,降水量并不是偏少的,而是偏多的。如果东南亚地区能沿河多修建一些水电站蓄水,不放任江水流入大海,或许目前的干旱不会如此严重。
何时熬出头?厄尔尼诺可能让干旱时间更长
从预报来看,未来一周中南半岛依旧是没有雨,晴朗炎热干燥的状态还将维持。要想彻底缓解旱情,扭转目前缺水的局面,恐怕还是得等到5月雨季到来之后。
但是厄尔尼诺背景下,我国云南和东南亚的雨季可能都会偏迟。去年,我国云南的雨季就迟到了。所以,东南亚未来干旱的苦日子至少还有一个半月,甚至两个多月。而且从监测来看,3月以来我国云南的降水量也是偏少的。
大家都不容易,水都要省着用。面对着降水分布时间不均的气候特点,真心希望老挝、越南等国家,也多修几个水电站吧,把雨季的水都存起来,以后就不用再把我们当“地主”,请求放水了。
注:版权归中国天气网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