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您的到来!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Version 繁體中文
天气预报 北京 上海 广州 福州 重庆 西安 南宁 深圳
中国天气网 > 专题 > 科普专题 > 09防晒

天气预报80%准确 极端天气因气候变暖

【字体:   2009-03-18 16:49:00   来源: 中国天气网

中国气象局首席预报员乔林

全球气候的变暖是极端天气增多的主要原因

  主持人:近两年比较流行气侯极端天气。请问这种极端天气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今年是否还会形成类似的极端天气?有没有这方面的预测?

  乔林:对于现在我们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大家基本上有这样一个认识,全球气候的变暖是最主要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会产生这样几个结果:第一个就是,变暖了就是温度的升高,尤其是最近这三十多年,温度有一个明显的升高的过程。

温度升高会使得水分的蒸发加剧使污染加重。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区域里面可能会出现相对范围更大、时间更长一些的干旱情况。 第二个方面,全球变暖会使得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多和强度增强。比如说现在的台风,美国的和欧洲的飓风,也呈现强度上的增强。

  乔林:极端天气的增强会使得某一个地区降水的强度可能要更强一些,它带来的影响有可能就会更严重一些。一方面气侯变暖会使得某一个地方温度的偏高,或者干旱的发生。另一方面,在另一个地区,因为天气系统是连续的系统,一个地方受高气压的控制出现高温和干旱,另一个地区,必然会处在一个低压的系统下。对于这个地区来讲,可能就会出现降水多,气温低的状况。甚至可能会出现去年年初的南方持续的低温雨雪和冰冻的情况。

  乔林:既然现在还是处在这样一个大的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再加上我们国家南北跨度比较大,东西距离比较长,西边是高原,东边相对低一些,东部和南部濒临太平洋,所以我们每年受气象灾害的影响还是比较多的。也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所以在每年的不同时间,我们国家在不同的地区都会受到灾难的影响。尤其是在汛期里面,会有一些洪涝、山顶滑坡、泥石流会出现一些区域性的情况。另外,也会带来大风、强降温,或者是强降雪这样一个天气。我们作为气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气象分析的监测和预报。另一方面,把我们的信息及时的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和媒体发布,包括搜狐网。

  主持人:谢谢,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在我国保8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气象保障作出了探讨。胡主任您对保8的气象保障有什么建议?

  胡欣: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和中央气象台的领导同志们也在努力为打好保8的战役作出贡献。至于可以做什么我们想有三个方面: 第一,气象部门是防御自然灾害最前沿的哨兵,是各级政府防灾减灾科学决策的高参。他能够起到减轻和避免自然灾害,特别是气象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刚才乔首席介绍到,台风在哪,我们最早见到,台风往哪移,我们最早发出预报。也是防灾减灾最前沿的阵地。经过多年我们与气象灾害的斗争,我们也积累了一些防灾减灾、防御和服务方面的一些经验,这些经验作为决策中的科学依据。不光是台风,还有很多,高温、干旱、雹灾等等,我们都可以做一些事情。我相信这里面是减轻灾害就是增大收入。 第二,气象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助推剂和催化剂。气象不仅是有避害的作用,而且还有趋利的作用,例如旅游离不开气象,有时候干旱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蓄水。高温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源、电力的合理调配,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在什么地方可以种植什么,什么地方不能种植什么,气象和农业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晒粮,今天晒不晒,如果气象报得不准,如果今天晒,又下大雨。

  胡欣:第三,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气象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比如说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很多都是建在野外的,所以我们在这方面还是有所作为的。比如说国家的粮食安全、生产安全,我们的新能源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我们都有一些资源提供分享。基础设施的设计方面,我们可以提供很多的资源。大型厂矿的设计选址,比如说污染物扩散的问题。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你选择高速公路不能选择长时间在大雾的区域。铁路不能选在洪涝多发的地区。这些在设计的时候我们都要提前做好工作。而且这些是经过多年的气象实践,是科学的。我先简单说这些。

  主持人:谢谢胡主任,非常感谢两位专家做客搜狐访谈间。通过今天的访谈,相信大家对公众气象服务一定有了好的了解,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结束,也非常感谢各位网友。再见!

编辑:超级管理员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热线
    拨打400-6000-121进行气象服务咨询、建议、合作与投诉
    天气预报电话查询
    拨打12121或96121进行天气预报查询
    手机查询
    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登陆中国天气WAP版查看各地天气资讯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