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您的到来!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Version 繁體中文
天气预报 北京 上海 广州 福州 重庆 西安 南宁 深圳
中国天气网 > 专题 > 天气专题 > 暴雨 > 2009 > 0907黄淮江淮江汉暴雨

1998年长江暴雨

【字体:   2009-07-08 11:31:36   来源: 中国天气网

1998年长江暴雨
1998年长江洪水(资料图片)

1998年夏天,老天爷故意跟我国“玉带”长江流域过不去,时而在中下游,时而在上游,施展淫威,接二连三的滂沱大雨,引发长江出现8次洪峰,造成了长江全流域性大洪水。

这一年夏天,长江流域强降水似乎有点反常。专家们将这一时期强降雨带的活动分为四个时段。

6月12~27日,强降水主要集中在江南,这应该说是正常情况下的梅雨期。在这期间,降雨总量一般都有250~600毫米,局地达1000毫米。其中江西降雨大而集中,短短的15天里,全省共出现暴雨214站次,大暴雨86站次,特大暴雨9站次。持续的降雨使沿江江南的主要江河湖库水位急剧上升并超过警戒水位,甚至超过历史最高洪水水位。长江干流武汉站超警戒水位,九江站超过1954年的最高水位。

6月7日至7月21日,强雨带北抬到淮河流域、汉水及长江上游。总降雨量普遍有150~300毫米,局地达500毫米以上。成都遭受创历史记录的特大暴雨袭击,四川盆地暴雨成灾,致使长江干流接连出现三次洪峰,由于上游洪水下泻,使长江中下游持续保持高水位。

7月21~31日,长江中下游再次出现持续性强降雨。这期间降雨不仅强度大,而且更具突发性。武汉7月21日1小时雨量88.4毫米,南昌7月23日12小时雨量206毫米,均为历史罕见。强降雨带位置与6月份江南北部暴雨带基本一致,因此,有人称为二度梅雨期。这次强降雨过程致使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暴涨,宜昌以下全线超警戒水位或历史最高水位。

8月1~27日,降雨带又西移到长江上游及其支流汉水上游。强降雨主要在四川盆地、陕南、鄂西、鄂北一带,降水量有200~300毫米,局地达400毫米以上,较常年同期偏多1~2倍。频繁的强降雨,使长江上游接连出现5次洪峰,导致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持续居高不下,造成中游大部分江段超警戒水位长达2个多月,超历史水位达1个多月。

值得一提的是,在6~8月期间,由于雨带长期徘徊在此,长江两岸降雨不断,流域内总降雨日数普遍超过40天,局地达60天以上。暴雨更是格外的多,暴雨日数一般有3~8天,局地超过10天,流域内几乎全部气象站点超过常年同期的暴雨日数,一般也是常年的2~4倍。在6月12日到8月23日,长江流域平均降雨量高达577毫米,比常年多142毫米,在近50年来,仅次于1954年。

要问1998年长江流域为何发生历史上如此罕见的全游域特大暴雨洪水呢?气象专家分析指出,那是因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起落失常造成的。

我们已经知道,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我国夏季天气的"主角"。一般情况下,6月中下旬,它稳居华南,华南大部烈日当头,而华南北部至长江流域风起云涌,乃是我国的主雨带,这段时间的降雨,被称为初夏梅雨。7月上中旬,这位"演员"北跳500多千米,长江中下游成了它的一统天下,绵绵梅雨一下子变成了晴热高温天气,降雨移至淮河,黄河流域。7月底,它再次北跳500千米左右。

可是,1998年,这位"演员"失常了,在长江流域“闹腾”了半个月左右,就不再北上却迅速南撤至华南以南,几乎又回到了6月中下旬"黄梅天"时的位置,这样,长江南岸自西向东陷入“二度梅雨”的倾盆大雨之中。

气象学家又分析指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这位主角"演员"的反常表演与太平洋上一对兄妹特别活跃有关。哥哥叫厄尔尼诺(西班牙语,意为圣婴),在1997年到1998年初,他特别活跃,即厄尔尼诺特别强大;而在1998年夏,妹妹拉尼娜(西班牙语中叫女孩)又特别活跃,正是他俩前后的作用,使得副热带高压长期稳定在华南,导致了长江流域分别长达半月之久的两段梅雨,酿成了暴雨洪水。

【相关阅读】

2007年淮河特大暴雨洪涝

2003年淮河大洪水

1991年江淮暴雨

淮河历史上的几次大的洪水灾害

历史上的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简述

 

编辑:超级管理员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热线
    拨打400-6000-121进行气象服务咨询、建议、合作与投诉
    天气预报电话查询
    拨打12121或96121进行天气预报查询
    手机查询
    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登陆中国天气WAP版查看各地天气资讯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