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
中国天气网讯 想必这一阵子,干旱已成为大家的主要话题之一,而能够缓解旱情的雨雪天气自然是倍受关注。而令人欣喜的是,继2月7日至9日的降水之后,12日-13日,北方冬小麦旱区再次迎来大范围降水天气,其中,北京地区也迎来2009年首次降水天气过程,终结了110天无雨的纪录。专家透露京城最大降雨量达到了15毫米。
牛年春雨润京城
干渴了好一阵的京城,12日终于迎来了110天后的第一场明显降水。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透露,此次降水量不均匀,北京东部较大,西部较小。截至13日05时,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达7毫米,最大降雨量出现在平谷,为15毫米,这对久旱的京城来说无疑是一场喜雨。
据北京市气象局透露,12日早晨降水云带从西南向北京挺近,水汽条件适宜,海淀、密云、昌平、石景山等8个区县的25个作业点相继开展了高山地基增雨(雪)作业,共进行作业55轮,共计燃烧碘化银烟条312根。飞机在密云、官厅水库流域区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1架次;在平谷、密云、昌平开展了火箭增雨(雪)作业,共发射火箭弹12枚。此次飞机增雨(雪)作业是北京首次在2月份开展。
受不利天气和元宵燃放烟花爆竹的双重影响,北京10日出现了新年首个污染级别最高的5级重度污染天气。专家表示,虽然这次降水仍然不大,北京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10毫米,但对缓和旱情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同时对净化空气,尤其是改善空气湿润度较有好处。
各地人工增雨应对北方旱情
由于北方冬小麦旱区旱情持续,各地不得不向天要雨,求助人工增雨。继2月7日至9日的降水之后,12日-13日,山西北部、河北大部、京津地区都出现了10毫米以上的大范围降水天气。此次降水过程利于上述地区旱情进一步缓和,对增加土壤湿度和冬小麦生长也都是大有好处。
据中央气象台最新的降水量统计显示,2月12日08时至13日08时,山西北部、河北大部、京津地区都出现了10毫米以上的降水,其中河北秦皇岛降水量达到了26毫米;而河南、山西南部、山东中部等地也出现了1-5毫米的降水。另外,辽宁大部、吉林南部也出现了10毫米以上的降水,其中辽宁东部和吉林东南部降水量有20-30毫米。
据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张青介绍,在近期冬麦区各地积极实施抗旱灌溉措施以及7~9日、12~13日降水的共同作用下,旱情得到一定程度缓解,目前河南大部、安徽北部、山西北部、山东半岛、湖北西北部等地仍存在轻到中旱,其中河南中部及安徽北部、河北西北部的局部地区存在重旱。
气象专家建议,随着入春后气温逐渐回升,各地要科学合理灌溉,切忌大水漫灌,以免地表结冰使小麦受冻;苗情偏差地块要及时追肥,确保小麦正常返青;华北、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广东、福建等地须做好森林防火;此外,雨雪天气能见度会比较差,道路湿滑,驾车出行的朋友应尽量减速慢行,注意交通安全。
旱区雨雪为何如此吝啬
杨贵名说,近期干旱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南方暖湿气流比较弱,缺乏充足的水汽,尤其是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处于隔断状态。我国北方冬季降水主要取决于南边水汽输送,与北方冷空气配合才能形成降水。由于这个冬季南方的水汽输送较弱,使得去年入冬以来华北地区往往只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大范围的降水一直较少。
南方暖湿气流较弱,与大气环流异常也有很大关系。去年11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常年同期偏东,自副热带高压西南侧向我国东部地区输送的水汽异常偏少。另外,青藏高原高气压强盛,而且范围很大,使得处于高原南侧的南支槽(冬季的西风遇到青藏高原,被阻挡分为南北两支气流绕道而行,在高原南侧形成南支槽,南支槽东移就会影响我国的冬季降水)强度明显偏弱,无法有效地将印度洋水汽向我国东部地区输送。这与1998-1999年冬季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是类似的,当时北方冬麦区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干旱。
此外,极地涡旋(只发生于地球极地的高空冷性大型气旋,是极区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其位置、强度以及移动不仅对极区,而且对高纬地区的天气都有明显影响。当极地涡旋偏离极地向南移动时,常导致寒潮活动增多、增强)偏在西半球,美洲、欧洲径向环流强,冷空气活跃,多暴风雪,而东亚地区基本为纬向环流控制,不利于我国的雨雪天气产生。
旱情是否会威胁今春沙尘天气
杨贵名表示,沙尘暴的发生,主要与冷空气活动、沙尘源状况和路径植被状况有关。沙尘天气的主要发生在沙漠、沙原地区,如果这一带地区的冷空气活动频繁,且强度很强,天气又持续干旱,是有可能加重沙尘天气的。而旱区多是平原地区,加上灌溉耕地,加重沙尘天气的可能性不大。
当前,我国沙尘源植被状况较好,现在还很难预测3月到5月的气流状况、干旱持续的时间及今后的降水量,因此难以预计今春是否将遭遇更多沙尘天气。专家提醒,通常春季里沙尘天气偏多,要注意防范。(主持人:刘珺)
新闻链接>>
专家连线:北方干旱 专家解读人工增雨
专家连线:旱区出现弱降水 部分地区旱情仍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