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首页天气生活旅游

去年11月开始,我国北方开始频繁遭受冷空气袭击。对一些地区来说,这个冬天似乎格外漫长。而随着时间推进到四月中旬,北方各地依旧持续偏冷的天气。过冷的春天让人们怀疑,是不是“倒春寒”来袭?而这样一直持续的低温到底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度过一个漫长寒冬的北方各地,到底何时能迎来春暖花开?本期天气视点分别访问了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室主任毛留喜以及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永光,为您一一解答。

毛留喜,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室主任

王永光,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非但不是‘倒春寒’,反而是‘正春寒’。”

“北极冷空气向东北亚地区扩散造成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发生持续异常低温。”

今年4月12日哈尔滨降雪量近50年最大 强降雪利弊皆有

京城大雪 气温或低于30年来同期最低极值

“倒春寒”来袭?

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室主任毛留喜介绍,“倒春寒”出现的前提必须是有一个温暖的“前春”。“所谓倒春寒,是指前面的春天要暖,这是前提条件,然后到了四月中下旬或者五月份的时候,如果出现比较强的冷空气,出现气温降低的时候,前春暖后春冷,才是倒春寒。”

 

若以4月中旬为界将3-5月划分成前春、后春两个阶段的话,那么我们现在也才刚刚进入后春而已。而从今年3月1日至今的温度距平图(距平是指与平均气温相比的状况,正距平为偏高,负距平为偏低)来看,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内蒙古、东北及新疆北部等地的气温与常年相比依旧偏低。

 

“今年,北方偏冷地区前春并没有明显升温,因此称‘倒春寒’并不确切,相反,不严谨的说,这恰好是个‘正春寒’。”

 

然而南方地区的情况则与北方不同。3月份的南方大部还处于温度略比常年偏高的状态,直到进入四月份,几次冷空气过程的影响下,持续低温阴雨,一些地区出现了“倒春寒”。

进入详情

这个冬天到底有多冷?

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永光介绍,在低温地区,以东北和华北的情况最为严重,为1971年以来罕见,具有发生时间早、发展速度快,降温幅度大、极端气温低、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冷暖起伏大、灾害影响重等特点。

 

在东北,虽然往年四月大部分城市也没有进入气象意义的春季,但大范围的降雪通常不常出现。大地应该回暖,春播也即将开始。而今年,由于冷空气的频繁侵袭,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4月12日甚至出现了一场暴雪,降雪量为1961年以来日降雪量最大值。

 

出现这样的极端事件,原因到底是什么?王永光介绍,主要是由于“北极冷空气向东北亚地区扩散”。

 

正常情况下,北极的冷空气应该“蜗居”在北极地区,然而去年11月开始,异常的大气环流驱使北极冷空气向中纬度扩散堆积,“这样的大气环流形势有利于冷空气沿偏东路径影响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造成上述地区发生持续异常低温。”

进入详情

天气何时转暖?

饱受低温之苦的北方人们,一早就在盼望春天的到来。而如北京等气象意义上已经入春了的城市,也在期盼着回暖的脚步。然而对于何时才能迎来温暖的季节,气候专家也是不得而知。

 

“大气环流异常的原因目前还不能很好的掌握,因此尚无法确切推断什么情况下大气环流会进行调整。”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泉表示,“一旦大气环流调整,我国的天气就会随之改变。”比如,异常的大气环流在一月下旬和二月下旬有所调整,而我国一月下旬北方部分区域气温偏高达2~4℃,2月下旬我国华北及东北南部部分区域偏高达4~8℃。

 

由此推之,大气环流什么时候调整回正常阶段,温暖的季节便将随之到来。

 

不过,中央气象台昨日发布了四月下旬天气预报,预计四月下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较频繁,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东部、黄淮、江淮、江南地区北部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1℃左右,其中东北局部地区气温偏低2-3℃。

进入详情

结语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09-10年冬季我国北方地区遭遇的冷冬格外抢眼。持续低温导致我国渤海、黄海北部海域出现罕见海冰灾害,并致北方冬小麦返青期推迟,同时影响东北、新疆北部等地春播备耕。4月中旬,北方部分冬麦区还出现了晚霜冻,农业生产受灾较重。且不论此次极端事件与全球气候变化有什么关系,但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是不争的事实,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和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迫在眉睫。
您对本期话题有什么见解,欢迎进入中国天气社区参与讨论
栏目制作团队 监制:卫晓莉 顾问:李小泉 策划:李景旸 编辑制作:张蕾 视觉效果:李婷婷 弓盈 栏目邮箱weather728@163.com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