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在2017年被世界气象组织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标志着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整体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加强气象信息化建设,让老百姓通过手机和网络准确把握所在位置的气象信息,让老百姓收到更加全面准确及时体贴的气象服务。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是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战略任务。尤其在全球气候变化、气象灾害多发频发背景下,提高公民气象科学素质,主动趋利避害,任务紧迫而艰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朱定真建议,对我国的百年气象站等具有重要气象历史价值的气象站,要像文化历史遗产一样作为重点保护文物,纳入不可迁移名录,立法实施永久保护;推动立法机构建立重要科学、历史和人文价值气象台站不可迁移的地方法规。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张工8日在北京说,将持续推进大气治理工作,提高治理的精准度;力争使今年PM2.5(细颗粒物)指标比去年进一步降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遥感应用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兴赢聊起卫星遥感时说,卫星遥感可使农业保险风险和损失的评估更加客观公正,为激发农业保险市场活力、推动乡村振兴建设“添一把柴”。
提升自然灾害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需进一步强化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健全以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实现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快速识别、及时预警和有效应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影视中心总工程师朱定真与气象打了三十多年交道,被评为“2015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人”。昨日,朱定真在北京会议中心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专访。
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委员表示,聆听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后深刻感受到,过去五年人民政协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取得的发展成果令人振奋。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公布,2017年国务院各部门牵头办理全国“两会”人大代表建议7471件、政协委员提案3665件,已全部按时办结。据了解,由中国气象局承办的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共12件,均已全部办结。
近五年来,京津冀等区域空气质量改善中“人努力”超过80%,天帮忙在20%以下。下一步,京津冀及周边等重点地区将成为蓝天保卫战三年计划的主阵地,设置具体的量化性指标。
近日,我国首个气候大数据服务平台“气候通”在京发布并启用。这一平台由北京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近日,中国气象局发布《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在《公报》的两份重要“榜单”中,福建、广西分居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排行榜的前两位;山西和陕西分居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改善排行榜的前两位。
2018年2月26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四周年。春华秋实,四年有成,这方热土日新月异,正书写中国区域发展的当代传奇。综观京津冀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三地不约而同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列为今年重点工作之一,就此历史性工程迈向中期目标进行部署安排,势将为老百姓带去更多的获得感。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刘雅鸣表示,坚决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气象工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气象事业属于科技型、服务型行业。一方面,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气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国家经济社会越发展,气象工作的重要性就越显著。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应与国家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相呼应,甚至要走在国家目标的前面,才能更好地保障各行各业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
10月18日,全国各地气象部门自发地组织干部职工收看了党的十九大开幕会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