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是中国天气网发起的大型科学考察与气象科普活动,2010年起已举办5次。11月21日至24日,“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在广东开展了气候变化对沿海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的实地调查。【广东积极推进碳排放交易市场体制建设走进台风致灾样本岛屿】
全球变暖背景下,农业依然面临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影响。东北作为我国重要粮仓,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人们展开了各种奇思妙想,有些甚至匪夷所思,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么?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原貌似生长能力很强,但有专家表示,草原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
气候学专家已经证实: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概率增加,降水也呈现更加不均匀的状态。干旱和暴雨洪涝出现将更加频繁。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是中国天气网品牌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见证气候变化,以真实的所见所闻展现气候变化对我国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此次考察主题是"气候变化对广西水资源和特色地貌的影响"。【考察见闻:美景下的脆弱生态系统大石山区的生命水源干旱年发电记】
南极北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生物受到破坏,破坏了生态平衡。“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将是未来人们不懈努力的目标。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到底影响几何?气候变化到底是个纯粹的恶魔还是被传闻所“妖魔化”?
近期极端天气频发,除了显而易见的交通、经济、人员损失,还有更为长远影响,比如全球瞩目的粮食安全问题。
经过近两周“马拉松式”的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当地时间11日凌晨在南非德班闭幕。
2011年是国际森林年,作为一项全球特别行动,国际森林年旨在唤起公众共同行动,保护森林。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森林的减缓作用不容忽视。
全球气候变化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很复杂,概括起来可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2011年世界气象日纪念主题为“人与气候”。一直以来,气象部门认真履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职责,切实发挥气象部门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是由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办、各省市气象局联办、联合各大媒体共同报道的系列气候变化实地考察活动。
2011年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与气候”,为了增进大家对气候变化的了解,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发起撰写应对气候变化三字经。
气候变化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要面对的环境因素。科学家警告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地球极有可能再次面临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
坎昆会议将是国际社会推动落实2007年"巴厘路线图"和去年"哥本哈根协议"的又一次重要会议,各方将继续围绕双轨谈判机制,就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设以及透明度等问题进一步磋商,为科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