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国是人口大国,尽管新中国成立60年来粮食总产量明显提高,粮食生产基本满足全国人口的生活需要。但是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将日趋严重,而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则更将显著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因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任务仍将十分繁重。

精彩观点

“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既有有利一面,也有不利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交织,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错综复杂的现象和结果。”“我们既要注意到气候变化的趋势,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实现种植结构调整、增产增收,也要警惕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本期专家

张正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
毛留喜: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农业气象中心主任

访谈实录

气候变化是否影响到了我国粮食生产?

问道气候变化:近些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粮食安全特别引起关注。现在又是春耕开始,一些地区的干旱情况令人担忧。气候变化是农业的一个“克星”么?

毛留喜: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一点是,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帮助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从我们的工作角度就是想通过监测和研究来趋利避害,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到气候变化的趋势,通过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实现种植结构调整、增产增收,并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警惕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比如东北地区虽然近些年气温呈上升趋势,农作物生长期延长,对增产增收是好事,但是农业遭受冻害的风险反而是加大的。因为低温出现的频率变得非常不规律,不确定因素加大,在整体变暖的趋势里突然出现一次低温冻害,对农业的影响会很大。

气候变化是否影响到了我国粮食生产?

张正斌:我们比较关注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气候变暖导致极端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重发。2008年初,南方地区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09年春季,我国中部冬小麦主产区出现30年一遇的冬春连旱,局部地区旱情达50年一遇。2010年春季,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省(区、市)都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部分地区降水比往年偏少七至九成,秋、冬、春连旱使云南、贵州等省部分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干旱范围和强度均突破历史极值。

民政部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4721.4万公顷,绝收面积达491.8万公顷。这些极端灾害天气的发生,对我国部分区域的粮食生产造成了显著影响。

二是气候变暖导致病虫害发生规律性变化。相关监测结果表明,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小麦条锈病越夏区的海拔高度升高了100米以上,发生流行时间提早半个月左右。原来南方小麦主发的赤霉病和白粉病也已经成为北方小麦的主要病害。近10年来,水稻螟虫成灾的早发和高发,成为影响我国南方水稻高产最严重的病虫害。稻飞虱和南方果树黄萎病的发生区域也明显逐步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张。草地螟在北方则连年暴发。

三是气候变暖影响种植制度。有关研究表明,气温每升高1℃,水稻生育期缩短7-8天,冬小麦生育期缩短17天,直接影响单产水平。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已由长城沿线向北扩展了1-2个纬度(100-200公里)。华北地区冬小麦正由冬性向半冬性过渡。此外,气候变暖还常常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等问题。因此,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系统的影响涉及作物单产、品种改良、作物种植制度、作物区域布局、病虫害迁移等各个关键环节。

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产生的种种有利和不利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交织,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错综复杂的现象和结果。迫切需要我们组织农业气象、农业资源、作物育种、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等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科研人员,围绕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各个环节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战略决策支持。

问道气候变化:那么,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的是个什么样的状况?

张正斌:1949年至2011年,中国在粮食播种面积基本持平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却增加了4倍。同时,粮食单产从1949年的68.6千克/亩提高到2011年的344千克/亩,也增长了4倍;粮食总产从1949年的1132亿千克提高到2011年5712亿千克,人均占有粮食由209千克提高到426千克。这意味着中国粮食安全总体状况得到了改善。

但是未来,在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趋势不可逆转的同时,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将日趋严重,而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则更将显著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因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任务仍将十分繁重。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粮食生产在品种、品质、种植区域方面有无变化?

问道气候变化:我国近些年启动了多项与气候变化的有关科研项目,特别是您参与的973项目里专门设有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方面的专项。在您研究过程中,发现气候变化给粮食生产带来哪些改变呢?

张正斌:首先从气温变化方面来看,目前华北地区实行小麦晚种玉米晚收的双晚技术,就是农民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措施调整,也是农业耕作制度适应变暖的结果。我国东北地区玉米和水稻面积及产量明显急剧扩大和提高,东北成为我国北粮南运的商品粮基地,成为我国粮食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就是东北地区气候变暖结果。由于气候变暖,导致作物品种生育期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了作物品种类型、品质、种植制度方面的变化。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粮食生产在品种、品质、种植区域方面有无变化?

例如,在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变暖,春小麦面积减少,冬小麦面积增加,许多地区在推进冬麦北移。以黄淮冬小麦来说,由于冬春季气候变暖,冬小麦生长发育节奏加快,生育期呈缩短趋势,容易引起冬春冻害和干旱威胁。为了减少冬小麦在冬春气候变暖情况下,苗子生长过快,引起冻害风险,农民自动推迟冬小麦播种期,防止小麦冬前旺长,减少冬春冻害威胁风险,自然形成了小麦晚种玉米晚收的连作耕作栽培体制变化。

对于黄淮地区的玉米来说,春、夏、秋三季气候变暖,有利于玉米生育期延长,提高产量潜力,同时提高玉米品质(包括减低玉米含水量等)。例如,一些原来不能种夏玉米的地区改种春玉米为夏玉米,由春玉米单作变成夏玉米和冬小麦连作,显著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在冬小麦-夏玉米连作区,夏玉米品种由于秋季气候变暖,延长了生育期,也明显提高了产量。例如,大面积夏玉米亩产由400公斤上升为500公斤,现在许多地区农民就可以大面积实现亩产600公斤。

不利的方面是,近十年来,我国有原来北方干旱南方多雨,现在变成为北旱南也旱,从2006年西南大旱开始,华北、东北等地区连续发生干旱,特别是最近云南连续三年大旱,对该地区国民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失。国家连续启动几次抗旱应急预案,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投资巨大。

问道气候变化:毛主任,农业气象中心在多年监测过程中,是否也发现农业随气候变化而产生了某些变化?

毛留喜:从2007年开始,我们每年会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分析,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分析数据,在种植结构调整、品种变化、耕种管理方式等方面提供一些分析结果,提一些决策建议。
例如去年,我们就围绕着东北的农业,特别是玉米种植进行了专题研究。通过近50年气候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东北三省≥10度的积温呈上升趋势,气候条件呈变暖趋势,低温冷害发生呈减少趋势。另外,近50年来东三省作物生长季初日(适宜播种期)呈提前趋势。平均每10年提前1天左右,近50年提前了5天,这表明春季回暖早;同时作物生长季终日(收获期)大致呈推后趋势,平均每10年推迟1天。东三省作物生长季长度呈延长趋势。

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我们写了《未来40年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农业种植布局调整的建议》,上报给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建议东北东部和北部地区可适当推广中晚熟作物品种,东三省继续扩大喜温作物种植面积,以充分利用增加的热量资源,实现增产增效。同时,我们也提醒有关部门注意,随着不同熟性玉米、水稻品种种植区域北移东扩,受阶段低温冷害影响的频率可能增加。在不同气候区域和不同冷暖时期,必须重视作物品种的选择和不同熟性品种的合理搭配,不能盲目扩种中、晚熟品种。要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防御低温影响。

专家们对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有何建议?

问道气候变化:张老师,在一系列考察和研究之后,您对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有何建议?

张正斌: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一些建议,首先是气象部门要做好气候变化预测及通告,防患于未然。例如,在台风、干旱、冻害来临之前,各地气象部门要给政府和群众及时提早通告,提前准备应对物资和措施,以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二是在农业方面要进一步选育适应气候变化的品种,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耕作栽培体系。

三是加大农业投资,防灾减灾。例如,大力发展各种水利灌溉工程,减少干旱损失。建设更多的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减少冻害等自然灾害,同时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四是国家要加大气候变化相关研究和投资。近年来国际上对气

专家们对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有何建议?

候变化高度重视,我国先后启动了多项与气候变化的有关科研项目。但气候变化是个长期任务,一方面要加强中长期气候预报研究,二是还会出现许多新的极端气候变化问题和难题,需要深入研究和科学应对。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依然是靠天吃饭。还必须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投入,才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农业受天气和气候变化影响很大,那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改变“靠天吃饭”的面貌?

毛留喜:靠天吃饭这点近期很难改变,可能要很多年以后才能实现。虽然现在有设施农业,但是难以完全取代自然条件下生产的状态。例如现在东北地区的水稻,在育秧阶段可以在温室里进行,但等外界天气条件适宜了,还是要移栽到户外。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天气、气候条件好的一面,把有害方面降到最低,这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能够实现的。如果出现灾害,我们可以抗灾,比如旱了,我们可以灌溉,平时采取节水农业的方式减少干旱对农业的影响。

结语

天气从来都是把"双刃剑",我们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对其充分利用,也要警惕不利的一面,防患于未然。气候变化不是恶魔,可持续发展更需要我们人类认清自然规律,从规范自身做起。"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往期回顾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