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低碳减排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已不陌生,而对‘碳汇’却是一知半解。目前,国内碳汇交易逐步兴起,所有的森林都可以做碳汇交易吗?我国林业碳汇项目的现状如何?就个人而言,怎样植树才更低碳?本期栏目将为您一一解答。
精彩观点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相比工业碳减排,林业碳汇量很小,但其综合效益大。”“网上‘购买碳汇’来履行植树义务,这种方式成本低、易操作、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植树造林。”
本期专家
李怒云: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常务副主任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
访谈实录
问题一:所有的森林都可以做碳汇交易吗?
简单来说,如果地球上排放二氧化碳的主体是“碳源”,相反,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就是“碳汇”。森林由于能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放出氧气,因而拥有碳汇功能。
在低碳减排大趋势下,我国的碳交易市场方兴未艾。植树造林也从传统意义的绿化等功能上,新增了“碳汇交易”的内容。但什么是林业碳汇交易、如何进行等问题尚未厘清、完善的当下,有人对林业碳汇疑虑重重、翘首观望,有人则是大张旗鼓、大干快上,还有人打起了歪主意。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如雨后春笋四处萌生。蓬勃景象背后也有着不少乱象。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常务副主任、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李怒云几年来不断对媒体说着一句话:“我心里真是着急。”
李怒云的着急不是没有原因的,森林是重要的碳吸收(碳汇),由于森林的特殊作用,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采用林业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但是为了交易而盲目的植树造林,往往会适得其反。 “不是说随便造片森林就可以进行碳汇交易,可以交易的碳汇必须是按照被批准的方法学来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李怒云说:“通过方法学,我们需要确定拟实施碳汇造林项目地的基线、论证额外性、计算减排量、制定监测计划等。”
再有,“只要有森林就可以卖碳汇,这是对碳汇交易的误解,能够进行交易的碳汇还必须是实施项目中森林树木所产生的净碳汇增量,也就是说项目的减排或增汇效益是额外的”。
李怒云举例说道:“那些已有的森林树木每天都会生长,生长就会吸收二氧化碳,但是这个二氧化碳的增量是没有额外性的,也就是说没有腾出额外的排放空间,因此不可用于交易。还有,像是现有森林的碳储量属于存量,也不具备额外性。”
所以,那些符合方法学的造林再造林、森林经营项目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净增量就是能够进行交易的碳汇。对于不能交易的碳储量和没有额外性的碳汇,李怒云补充道:“因为其在减缓气候变化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还是需要我们保护的。” 【
详情】
问题二:林业碳汇是赚钱的生意?
温室气体减排放难度很大,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目前,通过林业措施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并达成共识的重要话题。
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后,林业成中国承诺自主减排温室气体的三个目标之一,即到2020年比2005年增加森林面积4000万公顷,增加森林积蓄13亿立方米。开展碳汇造林已成为落实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部署和《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的具体措施。
2011年10月底,中国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交易市场正式开业,随后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碳市场相继开业,标志着我国碳交易市场正式步入实操阶段。
国内碳交易市场的陆续启动,也为林业碳汇进入国家碳交易体系开辟了路子,林业碳汇市场前景也被广泛看好。为了尽快抓住林业碳汇这块“绿色黄金”,一些人在没搞清楚什么是林业碳汇的情况下,就飞快的成立交易机构或网站,利用碳汇的概念胡作非为。据媒体报道,有的企业毫无根据的夸大树木的生长量,夸大碳汇的收益量,如宣传“一亩林地木材可卖800元,碳汇还能卖480元,收益很高”;更有甚者设立假的碳汇基金,进行非法集资。
在李怒云来看,其实,林业碳汇并不是个赚钱的生意。“碳汇即使交易出去了,也只是森林三大效益中生态效益的一小部分,何以来的高收益?”
“其实,林业碳汇是典型的生态产品。”生态产品的价值有多少,通过印度加尔各答农大教授达斯的一项研究我们可以清楚看出:一棵生长50年的大树其真实价值包括:生产氧气价值31250美元,防止空气污染价值62500美元,防止水土流失及增加土壤肥力价值68750美元,为牲畜遮风挡雨和提供鸟类筑巢、促进生物多样性等价值31250美元,创造动物蛋白价值2500美元,总计19.6万美元。然而,这颗大树实际买到市场只能有50到125美元的收入,也就是说其市场价值只有真实价值的0.3%。许多生态价值目前是难以实现的。由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外制度和政策,使得符合一定条件的林业碳汇可以交易实现其价值,但要靠其赚钱肯定是不现实的。
此外,目前在全球的100多只碳基金中,只有世界银行的生物碳基金、森林碳伙伴基金以及中国的绿色碳汇基金会是支持林业碳汇项目的。而在《京都议定书》第一个承诺期内的碳汇交易量也并不多,全球52个林业碳汇项目中中国仅占5个。
在中国,捐资造林增汇减排,更多的是一种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行为。但是,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林业碳汇有其存在的独特优势--多重效益。
以全球第一个获得批准的清洁发展机制(CDM)碳汇项目‘中国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为例,该项目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除了吸收二氧化碳外,更强调的是该项目具有多重效益,而多重效益才能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项目中,我们共设计了五种造林配置模式,都是混交林。”据了解,之所以设计成混交林,是因为人工造林的混交林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另外,考虑到广西桉树生长迅速的实际,项目中设计了1000公顷的桉树,以促进当地农民的增收。
李怒云认为:“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给所有企业设定温室气体减限排指标,企业参与碳减排大都是自愿行为。但还是希望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造林增汇的活动,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做贡献。【
详情】
问题三:如何植树才是真正的低碳?
最近正是义务植树的时节,李怒云也认为义务植树是最亲民的低碳活动。因为“植树节”算是许多人成长记忆中的一部分了。
自1979年中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视为中国的植树节,到如今义务植树活动已经开展了36年,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都愿意履行义务,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但现在,可供普通市民进行义务植树的土地却越来越少,据李怒云介绍:“目前需要造林的地方大都在西部地区或者是高山、远山,立地条件较差,不是专业人员很难种活树。”
在新形势下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改变参与义务植树活动的方式是解决‘我们可以去哪里植树’的根本途径。
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作出《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规定适龄公民,每人每年种3到5株树或者参加相应的活动。“也就是说,不是只有通过植树的方式才算义务植树,比如参与植树的宣传活动也是在履行义务。况且一家三口开车到郊区去挖坑种树,造成碳排放不说,哪里可以挖?大部分土地都已经有承包人,没有允许,你是不可以随便去挖的”李怒云说。
图为: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碳汇购买凭证
2010年《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中规定了18种方式来履行义务植树,其中有一种是公众捐资60元“购买碳汇”造林,就算完成当年的义务植树。这是一个创新,为公众履行义务植树提供了方便。就普通市民而言,李怒云更多的是建议大家通过网上“购买碳汇”的方式来履行植树义务。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就为公众搭建了这样的一个平台,通过登录碳汇基金会网站(
www.thjj.org),选择造林地点和树种,就可以完成植树义务。这种方式成本低、易操作、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植树造林,增加碳汇,效益多重。
目前,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已在全国五十多个市(县)部署了个人捐资碳汇造林基地。公民捐款成功后,捐款者姓名、造林地点、植树株数以及获得的碳汇量等信息都将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官方网站上公示,公民可立即从该网站下载或打印“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绿化祖国·低碳行动’植树节项目碳汇‘购买’凭证”。
李怒云说:“个人购买碳汇的资金在累积到一定数额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统筹管理,将资金安排至公众选择造林的地点,由专业人员实施碳汇造林、营林,进而实现个人履行义务植树和应对气候变化社会责任。” 【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