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五里埔小林社区内的居民带着灾后出生的孩子在新家园玩耍。(图片来源:中新社摄)
2011年8月8日是莫拉克风灾两周年的日子。8日上午,高雄五里埔小林社区超度祈福法会间隙,50多岁的刘丽玉走到一旁休息。她说,有永久屋就有了归属感,但重建一个家庭真的很难。
2年前,莫拉克风灾重创台湾中南部地区。8月9日凌晨爆发的巨型泥石流灾害,吞没了刘丽玉的哥哥、丈夫、侄儿在内的小林村400亲友。刘丽玉说她和儿子“平常算是还好,聊到那场风灾的时候还是会受不了”。
她回头指给记者看身后不远处的山腰,云层下的小林村旧址、昔日大崩塌的山体创伤被一层浅绿色覆盖。
年初,部分小林村民搬进这处永久屋社区,生活加快进入正常轨道。刘丽玉在社区担任带薪资的社区营造人员,26岁的儿子在临近的甲仙区找到一份稳定的建筑工作。
五里埔小林社区管委会主委翁瑞琪告诉中新社记者,小林村民原来经营农事,灾后土地流失,现在必须发展观光、文化创意产业;高雄市文化局先前从大陆民众的捐款中拨出200万新台币,辅导村民学习手工、料理等一技之长。
小林村居民对社区核心建筑寄予厚望,这是展示小林所拥有台湾平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园区。
在当地辅导居民重建的台湾红十字组织专员曾圣维说,近一年来,小林村所在甲仙区观光业开始恢复,常有观光车辆去探视小林旧址和纪念公园。如果能吸引观光客停一天,这里就有发展民宿、手工艺、餐饮的前景。
10月上旬,代表平埔人传统文化的祭祖活动“小林夜祭”将在小林社区重现。居民们将集中展现他们的特色饮食和祭拜仪式,这是一个扩大知名度的机会。
刘丽玉希望观光客能来到社区。除了学来的羊毛毡工艺、野菜料理,她和社区主妇还想把平埔人传统药草“鸡脚刺”加工好,制作传统药膳、特色香皂来出售。
小林和许多台湾乡村一样面对老龄化,唯有发展产业才能让中年、青年回流。发展小林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观光,才能为小林保留未来一个希望。
小林二村年内将在临近的杉林区建成,刘丽玉的弟弟一家将有自己的新房,约90平方米的永久屋将显宽松。“外界的帮助已经很多,未来的生活要靠自己”,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