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2月至1955年2月冬季,我国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2℃以上,部分地区偏低达4-6℃,出现了近几十年来少有的寒冬(图1、图2)。
图1 1954.12-1955.2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的比较
图2 1954~55年冬季旬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温度比较图
当年冬季,入侵我国的冷空气共有9次,其中有全国性寒潮3次(1954年11月26日至12月4日、1954年12月22-31日、1955年2月16-21日),区域性寒潮2次(1954年12月5-12日、1955年2月7-13日)、一般或较强冷空气4次(1955年1月3-7日、1955年1月8-11日、1955年1月14-17日、1955年2月25-28日)。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强盛,导致1954-55年冬季我国许多地方的气温长期较常年同期明显偏低,出现奇寒(图3)。
图3 1954.11~1955.2三站日平均温度的演变及与常年同期温度的比较
特别是南方,最低气温,淮河流域降到-18--21℃;长江中下游江、湖地区降到-10--15℃;江南到华南北部降到-5--8℃;两广大部地区降到0--3℃。安徽、湖北、江苏、湖南、江西等省不少地区连续10-15天出现大雪和冻雨,一般积雪1-2尺,最深达3尺,由于气温低,加以大雪、冻雨,除长江干流外,其它江河湖泊均被封冻,一般结冰5寸至1尺,局部冰厚4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寒冷天气。不少地区该年冬季出现的最低气温值迄今未被打破,成为近60年来的极端最低气温记录(见表1)。
环流形势来看,从1954年11月下旬起,在欧洲大陆上空的高空高压脊便向北发展,脊前切断出一个巨大的冷性涡旋,此后,北冰洋上东西两部分高气压打通,迫使冷低压向东南方移动,行成横槽,来自极地的强大的冷空气不断在此积聚,冷高压中心的海平面气压一度达到了少见的1068hPa。之后,冷空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向东,影响我国内蒙、东北地区,造成该地区出现15-20℃的强降温;另一部分向东南方向移动,侵入我国黄河以南大部地区,导至长江中下游以南降温10-13℃。南下的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江淮地区交汇,使这一地区出现了连续几天的鹅毛大雪,积雪深度达30-50厘米,两湖盆地和贵州等地出现了冻雨。1954年12月份里还多次出现的冷空气补充南下和高空槽脊的更替活动,使严寒和雨雪天气持续(图4)。
图4 1954年12月500hPa环流形势
进入1955年1月份以后,亚洲地区上空总的环流形势没有大的改变,乌拉尔山以东的高空高压脊近一步向北、向东发展,东亚大槽近一步加深。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上空由偏西南气流转为偏西北气流,与西风带中脊前槽后的偏北气流叠加,引导1月上旬后期入侵我国的强冷空气大举南下,其势力甚至越过南岭到达南海海面,加上天气晴朗、夜间辐射冷却加大,造成1月中旬初华南地区出现了几十年未见的严重霜冻天气,热带经济作物受冻十分严重,橡胶、荔枝、龙眼、香蕉、芒果等作物遭受惨重损失(图5)。
图5 1955年1月500hPa环流形势
1955年2月份大气环流有所调整,乌拉尔山以东的高压脊向西后退,亚洲大陆上空环流变平,国内气温开始回升。不过,月内仍然有西亚地区高空小槽生成和发展,引导冷空气南下,带来了三次寒潮或强冷空气过程。不过,由于空气干燥、西南暖湿气流很弱,这几次冷空气影响以大风降温为主,长城以南陆上多次出现6-8级大风,海上8-10级或更高。雨雪天气则很少。(文/李小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