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西藏 > 西藏气候 > 气候概况

2016年林芝市麦类条锈病发生

【字体:   2016-05-20 16:19:20   来源: 中国西藏气象局气侯中心  

2016年林芝市麦类条锈病发生

气象等级预报与预警

一、条锈病发生趋势等级预报

根据2016年林芝市冬小麦主播品种分布、常年条锈病发生规律、去冬今春气象条件以及5-7月气候趋势预测,预计今年林芝市麦类条锈病主要发病区为波密、米林、林芝和察隅,其中米林为中度发生区,其余县为轻度发生区。

    二、预报依据

    1.越冬期间气象条件及其对麦类条锈病发生的影响

    冬季(2015年12月~2016年2月),林芝市各站平均气温在2.1~5.9℃之间,与常年同期比较,巴宜正常,其他各站偏高0.6~1.0℃。降水总量为15.0~53.2毫米,与常年同期比较,巴宜偏多1.3倍,其他地区正常。日照时数在375~485小时,与常年同期比较,巴宜和米林偏少60~67小时;其他站正常。

    诱发麦类条锈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菌源。菌源量大, 致病力强, 是锈病发生流行的先决条件。林芝市大部分冬麦区冬季气温较常年偏高,有利于病原菌安全越冬,为春季锈病的发生创造了较高的病原菌基数,易导致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2.入春以来气象条件及其对麦类条锈病发生的影响

入春以来(3月~5月上旬),林芝市气温波动较大,各站平均气温为9.0~11.3℃,与常年同期比较,察隅正常,其他站偏高0.7~1.0℃。降水总量为126.9~367.7毫米,与常年同期比较,各站偏多2~5成。日照时数在261~363小时,与常年同期比较,察隅偏多12小时,其他站偏少11~37小时。

    在病害易发生的4月份林芝市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0.6~1.1℃,降水偏多3成~1.2倍,日照偏少18~41小时。5月上旬气温波密偏高0.7℃,其他各站正常;降水巴宜、波密正常,米林偏多3成,察隅偏少4成;日照各站基本正常。

    诱发麦类条锈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二是环境条件,包括湿度和温度。其中最主要的是湿度,条锈菌夏孢子, 必须在叶面有水滴、水膜或空气湿度饱和的条件下, 才能萌发侵入寄主。其次是温度,条锈发病的最适温度为9~16℃。入春以来林芝市冬小麦种植区域平均气温已达到9℃以上,波密和米林多连阴雨天气,高温、高湿、寡照的气象条件为麦类条锈病菌提供了较为适宜的发育环境。

    3.品种抗病性

    诱发麦类条锈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三是大面积感病品种的存在。如果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 初侵染菌源接触寄主的机会就多, 为再侵染提供的菌源也就越多,在外界适宜环境的诱导下,就会引起锈病的发生和流行。近年来林芝地区种植的冬小麦品种主要有山冬6号、山冬7号、藏冬20号和少量肥麦。其中藏冬20号抗锈病能力较强,但经过多年种植,种性有所退化,近年播种面积有所减小。

    4.未来气候趋势

    据区气象台中期预报:5月下旬我区大部降水过程频繁,东部降水明显。林芝市旬降水略多,平均气温正常。气候中心气候趋势预测:6~7月林芝降水正常局地略多;平均气温正常略高。

预测5下旬~7月气候条件较利于林芝冬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发展,对冬小麦生长不利。

    三、防控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监测调查,及时掌握灾害发生动态

>条锈病易发区要认真做好病害的定点观察和大田普查,及时掌握条锈病发生的地点、时间、面积及危害程度,对重点发病田块采取“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确保防治效果,防止灾害进一步扩散蔓延,降低病害损失。准确掌握条锈病发生消长动态,根据病情发展变化及时发布预报和防治警报;及时向政府部门及上级业务部门通报病害发生情况,为病害防控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进一步加强防治技术指导,确保病害防控成效

>各级农牧部门要及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赴病害发生区指导监测和防治工作,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基层防治水平和防控能力,做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三)加强各项田间管理工作

建议林芝市冬麦区(尤其是米林)在雨季及时做好麦田开沟排水工作,将防病、补肥相结合,加强栽培管理,增强冬小麦的抗逆性。

文章来源: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

编辑: 普布卓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西藏自治区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