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西藏 > 旅游气象 > 特色产品

西藏出台规划发展特色农产品 ​将打造“十品六园三圈一平台”

【字体:   2016-08-12 10:14:07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西藏商报  

导读:
西藏出台《西藏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规划》,确定特色农产品的立足点是青稞、牦牛、藏系绵羊、蔬菜、奶牛、林果等产业群;着力点是藏猪、藏鸡、藏药材、绒山羊和皮毛绒文化旅游制品等产业群,最终将形成“十品六园三圈一平台”的空间格局。

记者从自治区农牧厅获悉,为促进农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推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西藏出台了《西藏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西藏特色农产品产业将形成“十品六园三圈一平台”的空间格局。

专家研讨论证 确定产业立足点和着力点

记者从自治区农牧厅了解到,《规划》区域包括全区7市(地)的74个区县,《规划》产业涵盖了农产品种养业、加工业和商贸流通业,规划期限到2020年。《规划》以围绕重点农产品打造产业体系为主线,以选择产业的立足点和着力点为重点内容,对我区产业的发展序列进行了战略定位。经过专家和技术团队的研讨论证,确定立足点是青稞、牦牛、藏系绵羊、蔬菜、奶牛、林果等产业群;着力点是藏猪、藏鸡、藏药材、绒山羊和皮毛绒文化旅游制品等产业群。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高收入人群增多,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为特色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自治区农牧厅计财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我区特色农产品供求状况既取决于人口增长、旅游增长水平、经济增长水平、城镇化水平提高等因素,也取决于农业用地资源变化对农产品供求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未来我区特色农产品供需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特色农产品供给价格将保持高位震荡,与此同时,市场空间也将逐年扩大。”

该负责人介绍,为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我区将实施“8个百千万工程”,计划到2020年新建高标准农田200万亩,推广农作物良种200万亩,牲畜良种500万头(只),建成优质人工饲草基地100万亩、草原围栏5000万亩,实现粮食、蔬菜、肉奶产量均达到100万吨以上。“主要任务有:以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中心,构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为手段,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以标准化生产为途径,构建高原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为主题,构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经营体系;以强农富民为目的,构建我区农牧民多元化增收体系。”

《规划》明确 未来5年各方面发展目标

该负责人介绍,西藏特色农产品产业布局落地后将形成“十品六园三圈一平台”的空间格局。具体来讲,“十品”是指青稞、蔬菜、奶牛、牦牛、藏系绵羊、绒山羊、藏猪、藏鸡、藏药材和林果这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六园”即拉萨市、日喀则市、昌都市、山南市、林芝市和那曲地区的6个农产品加工园;“三圈”是指三大高原特色农产品旅游体验圈,包括藏中农耕文化与特色产品旅游体验圈、藏东南景观农业与休闲旅游体验圈、藏西北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旅游体验圈;“一平台”即以现代物流设施为特征的农产品商贸流通和电子商务信息平台。

自治区农牧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品六园三圈一平台”发展思路和产业构架,可以概括为一抓生产基地建设、二抓深加工、三抓商贸物流。

其中,生产基地建设方面,到2020年,青稞产量达到70万吨,蔬菜产量达到100万吨,奶产量达到44万吨,牛肉产量达到25.75万吨,羊肉产量达到8.6万吨,羊绒产量达到1000吨,猪肉产量达到1.65万吨,藏鸡养殖规模达到400万只,藏药材产值达到32亿元,水果产量达到9万吨,核桃产量达到3.86万吨,茶叶产量达到1500吨。

深加工方面,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其中龙头企业加工业产值达到6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换率达到45.5%,著名品牌达到28个,新增有机食品认证25个。

商贸物流方面,到2020年,建立起以市(地)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县乡农贸市场为骨干的市场体系,实现乡镇农贸市场全覆盖,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工程,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超过30个;全区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批发市场新建冷链保鲜设施总库容2万吨,支持批发市场建设配送中心和冷链物流,开展电子商务流通模式创新。到2020年,批发市场信息化率达到100%,商品配送中心信息化率达到50%以上,建成功能完善、便捷高效、与区内外市场对接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信息平台。(记者 李海霞 实习记者 央啦)

编辑: 张歆平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西藏自治区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