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生活里的氆氇
糌粑、酥油、牛羊肉和氆氇,似乎是世人们总结西藏特点时必提的物品。而氆氇更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这种用来制作服装与鞋帽的纺织品以质地坚韧、经久耐用著称,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和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来的财富;也是地处雪域高原,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的藏族人民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任何地方的一种奇特的手工纯羊毛纺织品。
氆氇是藏族最为典型的针织品,用绵羊毛纺成的线织成,大多为一尺多宽的卷子,像布卷,只是短许多,厚重许多。颜色大多为灰白色,也有条纹氆氇、暗红氆氇和黑色氆氇。氆氇是加工藏袍及僧袍的基础材料。最上乘的氆氇为黑色,质地薄软、轻便,但价格昂贵,不是普通老百姓的消费之物,绝大多数被加工成了寺庙僧人的礼服,重大场合时才能被穿用。普通氆氇大多被加工成了藏袍、藏被、藏垫,或是藏式房屋内的装饰物。而条纹状的氆氇则成了许多藏族礼袍领边、袖口的最佳装点料。
早在1300多年前,西藏的文献里就已经出现了氆氇,文成公主进藏前后,西藏的氆氇类织品已经非常普遍,而到了元朝,氆氇已经能够作为贡品传入内地。
一匹氆氇的织成,需要经过许多道工序,如剪羊毛、洗羊毛、弹梳羊毛、捻线、染色、织造、整理等。一 般幅宽20多厘米,颜色有白、黑、蓝、红、赭、青等。其品种很多,总的可分为普通氆氇和细氆氇。细氆氇,纹理精细紧密,质地柔软,可与机织毛呢相媲美。
剪羊毛的藏族妇女,出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与摄影作品之中,而这仅仅是氆氇最开始的一道基本工序。剪羊毛一般在夏季进行,秋天望果节之后,人们开始将剪好的羊毛拖到河边,漂洗晒干,然后夹在一副铁刷中间,来回刷刮,梳理成松软的羊毛长丝。然后用手摇纺车和纺锤,分别纺出纬线和经线。其中经线的纺织通常在娱乐时间抽空进行,如同内地看电视织毛衣一般,在走亲访友谈笑之间完成。
经线纬线准备妥当之后,将经线以一匹氆氇的宽度和长度,依次纵向排列后缠绕在经线轴上,将经线轴固定在织布机上,由织工开始织造氆氇。织造过程一般都伴随着木梭飞舞与妇女们的欢笑,妇女们一手拿着类似船形的“竹木”(藏语),一手拿着形似算盘的“大”(藏语),两手左右交替、前后穿梭,同时脚下配合踩动踏板。这个过程当中,氆氇一点点地织成。一个技术熟练的妇女,一天可织近3米氆氇。也有用简单的纺架手工操作,这样的方法产量略低。
织成的氆氇一般呈白色,宽24厘米左右,可以做男式服装。但一般都要染成黑色,也有染成红、绿等色彩。因氆氇是羊毛织品,结实耐用,保暖性好,所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它用于制作衣服和坐垫,有不同粗细等10多个品种,手工生产一般用纺锤捻线,织机织造,宽约40厘米,用茜草、大黄、荞麦和核桃皮等做染料,可染成赭红、黄、绿等颜色。
B氆氇的分类
氆氇的种类非常多,从质地上分,常见的有六种。其中最上等的称为“徐玛”,系刷下来的羊绒而不是剪下来的羊毛制成,这种细毛氆氇质地最为上乘;二等的被称为“协玛”,系剪下来的羊绒制成,也属上品的细毛氆氇;三等称为“徐沃”,是用刷下来的细羊毛制成,此为中等氆氇;四等叫做“协沃”,是用剪下来的细羊毛搓成绒线织成;五等叫“秦玛”,六等叫“洛瓦”,都是用较为劣质的粗羊毛织成,做工也较为粗糙。
一等氆氇“徐玛”一般都用来织造贵重僧服或者旧时达官贵人的礼服,染红色或者黑色,用来缝制而成的优质藏袍,其质地纹理极为精细紧密、柔软耐用,色泽透明光亮。而劣等氆氇“洛瓦”,由于质量低劣价格低廉,因此一般在织成时,不经过漂洗搓揉的工序。这种氆氇旧时多用于普通百姓之中,他们用其织造各种生活必需品,如藏袍、短衣、裤子、毯子、垫子、雨衣、士兵服装等。
而从花纹与颜色上分,氆氇也有许多品种,其中常见的有六种。第一种是“十”字形的氆氇,多用于缝制藏袍和男士上衣的贴边,也常用于缝制唱藏戏用的服装,如今更是被用做围巾而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这种氆氇藏语之中被称为“南布梯玛”;第二种则是人们熟知的“邦典”,这种带五色线条的氆氇,专门用来制作藏族妇女的围裙,色彩艳丽图案清雅。第三种是由白羊毛织成的中等白氆氇,以原色出现在许多农牧地区,主要用来制作男式长袍短褂与长裤,因古老的白色崇拜,妇女们很少有穿这种白氆氇藏装的习俗,这种氆氇在藏语中被称为“布楚”。第四种则是用途非常广泛的红氆氇,服饰鞋帽以及各种生活用品都需要这种氆氇。比如制作藏式长靴的鞋帮,以及制作妇女头上三角形的头饰,必须将红氆氇贴在“巴珠”的三角架上,才能固定住上面的宝石。红氆氇还常常用来制作包婴儿的红毯。第五种是黑氆氇,按品质分为不同的人群使用,其中中等以上的黑氆氇只用于达官贵人、生意人和读书人。最后一种则是黄色氆氇,主要用于制作跟宗教有关的服饰及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