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转型升级需要科技支撑" name="description">

农业保险转型升级需要科技支撑

字体 2018-07-11 15:22:48
     来源: 中国保险报网  

2007-2017年,我国实施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已11年。这期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在各家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积极探索下,我国农业保险高速发展,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走过的道路,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但是,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农业保险毕竟发展时间较短,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在发展水平和制度科学性方面仍有很大差距,需要进一步改革和优化农业保险制度,这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

11年农业保险走过了他国百年路

2007-2017这11年间,我国农业保险品种逐渐增多,保险覆盖面和参保农户数显著提高,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2007年的51.8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77.7亿元,平均增长率为10.47%;农业保险赔款从29.75亿元增长到366.10亿元,平均增长率为13.59%;提供的风险保障从1126亿元增长到2.8万亿元,平均增长率26.25%;参保农户从4981万户次增长为2.13亿户次,平均增长率5.43%;承保农作物从2.3亿亩增加到21亿亩,平均增长率为10.38%;农业保险已经覆盖了所有省份,承保农作物有200多种,玉米、水稻、小麦三大口粮作物承保覆盖率已经超过70%。2017年,中央财政保费补贴约179.04亿元,撬动风险保障2.8万亿元,杠杆效应达到156.39倍。目前,农业保险在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等方面正在发挥重要作用,日益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传统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面临重重困境

过去11年,我国农业保险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持续发展面临一些困境,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产品难以满足需求,公司经营难度较大,投保逆选择显现,农民不满理赔结果,精算数据比较匮乏,等等。

产品难以满足需求。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呈现出“小散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存的“二元化”特征,两者的生产特征、风险态度和保险需求截然不同。“小散户”的种植规模比较小,对农业损失呈现出“无所谓”的风险偏好态度,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是可有可无,但对交保费非常敏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或养殖的规模比较大,对农业损失呈现出“很紧张”的风险厌恶态度,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比较迫切,愿意承担较高的保费转嫁风险。而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产品大多是“低保障广覆盖”的成本保险,没有充分考虑到两者的需求特点,两者对产品现状都很不满意:“小散户”对保险不积极,不愿意交保费,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则嫌保障太低“不解渴”。

公司经营难度较大。我国小农户生产规模小,分布比较分散,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要求的“承保到户、定损到户、理赔到户”的规定实际上很难做到,即使做到,成本也非常高。有公司测算过,保险公司向农户收3.5元的自负保费,需要花费的成本是5.3元。传统的以地块为投保单位的产量损失保险,完全依靠人工承保、查勘和理赔,不仅运行成本极高,而且难以实现精准操作,容易引发农户不满甚至上访事件。

投保逆选择显现。基于产量损失进行理赔的传统农业保险产品,积极开展防灾防损、精耕细作、生产自救的“勤快人”和“好地”因损失程度较低、达不到理赔阈值而得不到赔偿,弃耕管理的“懒人”和“次地”反而因损失程度较大而得到赔偿。因此,农民只热衷投保“次地”,不投保“好地”,存在投保逆选择,与农业保险的初衷相背离。

农民不满理赔结果。中国农民具有明显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攀比心理,认为“天灾面前,人人平等”。同样的天气变化,对由于防灾防损、精耕细作、生产自救等生产活动不同造成的产量差异导致的理赔差异,多数农民无法接受,容易出现上访等群体事件。

精算数据比较匮乏。目前广泛存在的产量损失保险及少量试点的收入保险,都面临农业历史产量数据和价格数据不充分或不准确的问题,导致保险产品的费率厘定不精准,存在较大的数据风险。

科技和大数据支撑的天气指数保险或许是未来发展趋势

近些年,很多公司都在积极研发和试点天气指数保险。相比而言,中农阳光数据公司开发的北方玉米降水指数保险,由于有3S(RS卫星遥感、GIS地理信息、GPS全球定位)技术和大数据支撑,解决了传统农业保险面临的很多困境,也降低了天气指数保险的基差风险,如果能大面积试点推广,或许能对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产生颠覆性的革命。

公平性:以客观的天气指数作为理赔阈值,减少了理赔纠纷和逆选择。该产品用综合考虑土壤、植物和气象因素的作物水分亏缺指数计算旱级,以最大降水重现期阈值作为降水过量触发值,只要这两个指数达到理赔阈值,就启动整村赔偿程序,与农户个体的产量损失无关。赔偿条件客观,公开,透明,能够减少农户和保险公司之间该不该赔,赔多赔少的诸多纠纷和矛盾。同时,只要某村的降水指数达到理赔阈值,就整村赔偿,各农户的赔偿程度相同,积极鼓励“好地”投保,降低了逆选择,同时也减少了同一村中各个农户赔偿标准不一致而引发的攀比矛盾。

精准性:利用3S技术和大数据支撑,提高了农业保险管理的精准性。中农阳光数据公司基于3S技术,结合物联网、气象监测、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主研发了“天地眼”智能感知与精准监测技术(以下简称“天地眼”技术 ),实现对农田地块的智能识别与精准测量;利用遥感数据、气象数据、生产数据和土地数据等,建成“天地库”农业基础数据网(以下简称“天地库”数据网),实现农田地块全网式、全方位的覆盖;费率精算根据玉米各生长阶段的需水量和实际降水量亏缺情况及对产量的影响建立趋势性模型进行,绕开了产量保险和收入保险费率厘定所面临的产量和价格等数据瓶颈;运用57年气象大数据对玉米每个生长阶段的风险进行精准测算和控制;根据每个县区的不同气象和作物生长特征进行差异化费率厘定和风险测算;提高气象监测技术,气象监测数据范围控制在3公里以内,村级投保,村级理赔,较好地解决了一般天气指数保险所面临的基差风险问题。

高效性:在产品研发、承保、理赔全流程中充分利用3S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大幅提高了经营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中农阳光数据公司该公司针对传统农业保险产品研发速度慢、承保理赔成本高等问题,充分利用公司的“天地库”数据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了“天慧”气象指数保险产品智能化设计及经营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提供数据支撑、产品精算和智能化经营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务,加快了产品研发的速度,提高了承保、理赔全流程的智能化程度,降低了保险公司业务网络和农业保险专门人才的配置要求,大幅度提高农业保险经营管理效率的同时,全面降低了经营管理成本。

多层性:天气指数保险也可以设计为多层次保障水平,满足“小散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化需求。农业保险转型升级,需要针对“小散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同的生产特点、风险偏好态度及农业保险需求特征,设计保障水平不同的、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以满足他们截然不同的农业保险需求。2018年2月4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在天气指数保险产品中实现多层次保障水平的思路为:一是设计国家补贴全部保费的、低保障水平的普惠性天气指数保险(类似美国的CAT巨灾保险),为重要农作物的所有生产者提供最基本的风险保障,既实现了鼓励农业生产者积极种粮的粮食安全目标,也解决了保险公司向“小散户”收取小额保费的高额成本问题;二是允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购买多份天气指数保险以提高保障水平,上限可以达到近五年的平均收入,对于在基本保障之上追加购买的指数保险,国家也可以根据财力情况进行保费补贴,但是补贴的比例自然会低些。

趋势性:天气指数保险或许比收入保险更符合未来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趋势。目前,农业保险理论和实务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我国农业保险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收入保险,原因有二:一是收入保险能够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高的保障水平;二是美国大量使用收入保险作为支农政策工具;三是收入保险符合WTO“绿箱政策”。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虽然收入保险是美国最重要的农业保险产品,但可能并不适合我国国情,因为我国缺乏美国农场常年积累的、精确的产量数据和价格数据,容易造成收入保险费率精算不准,容易诱发系统性的超赔风险。按照WTO《农业协定》的规定,与特定作物、产量挂钩的收入保险不能列为“绿箱政策”,属于“黄箱政策”,而与特定作物、产量不挂钩的天气指数保险则属于“绿箱政策”。因此,既然我国缺乏发展收入保险的数据基础,不是所有的收入保险都符合“绿箱政策”要求,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生搬硬套美国的经验发展收入保险,而是直接发展符合WTO“绿箱政策”要求的指数保险。另外,还可以探索利用天气指数保险改革我国的农业救灾管理体制,近两年黑龙江省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探索。

查天气
关注“中国天气网”微信公众号
编辑:天气科技

继续阅读

更多>> 生活旅游

  • 立冬习俗:立冬补冬 补嘴空
  • 立冬之后寒意浓 养生宜遵循三原则
  • 天凉饭菜易冷 微波炉加热食物要注意这些
  • 雨后峨眉沟壑尽显 金顶显真容
  • 秋意浓 蓝天映衬下的哈尔滨伏尔加庄园
  • 大美新疆—帕米尔高原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