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把环责险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体系中

字体 2018-03-19 14:16:23
     来源: 中国保险报  

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数据显示,“改善”成为去年全国空气质量的关键词: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8%,PM2.5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

尽管如此,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污染防治仍然是两会期间的关注焦点。

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吕彩霞介绍,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立法规划中,有18个立法项目是涉及环境生态保护的,占到了整个立法项目的18%以上。比如修改了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与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制定了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核安全法和正在审议的土壤污染防治法等。

尽管我国在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体上来看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目前,中国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雾霾天气多发、城市河道水体黑臭、“垃圾围城”、土壤污染等问题突出,污染治理是一场长久的攻坚战。

因此,有代表委员提出,应该把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以下简称“环责险”)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体系当中。

“环责险,也可以说绿色保险,是环境经济政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可以由保险公司对污染受害人承担赔偿和治理责任,是分散涉污企业风险的一种有效的理赔制度和救济手段。”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厅长吕文艳对记者说。

2008年,湖北省在全国较早试点开展了环责险试点。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通过运用环责险机制,湖北省逐步建立了由第三方承担的环境污染损失责任评估和责任认定体系。

数据显示,2017年,环责险为全国16000余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306亿元。

但是这一数字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相比杯水车薪。2007年,世界银行花费数年时间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完成了《中国污染代价》(Cost of Pollution in China)。这份报告称,每年中国因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5.8%。如果按照同比例计算,2017年的污染损失数字恐怕要相当惊人。

可见,环责险的潜力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在代表委员们看来,环责险“强制性”地位始终得不到明确,是制约环责险发挥作用的关键。

吕文艳表示,环责险推进困难的原因就是强制性不够,大部分地区都是以试点方式进行,企业自主自愿投保,效果不甚理想。所以应该从法律层面明确环责险的强制性,提高权威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企划部资深经理周燕芳也认为,应当建立强制环责险制度。这一方面可以有效发挥环境政策协同效应;另一方面,基于保险大数法则的原理,扩大承保规模有助于厘定合理的保险费率,提升环境治理效能。此外,实行强制环责险后,保险公司作为环境事故赔偿责任主体,会积极参与投保企业环境风险治理,从而提高环境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

查天气
关注“中国天气网”微信公众号
编辑:天气科技

继续阅读

更多>> 生活旅游

  • 小雪习俗:冬腊风腌 蓄以御冬
  • 小雪节气天渐寒 养生做好这5点
  • 冬季咳不停 应该怎么办?
  • 雨后峨眉沟壑尽显 金顶显真容
  • 秋意浓 蓝天映衬下的哈尔滨伏尔加庄园
  • 大美新疆—帕米尔高原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