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全國再一次進入高考時刻。一般在這幾天裡,我們看到的新聞是幫助學生們的好人好事,老師、網友對各省作文題的點評、仿作,名人們講述當年的高考記憶,連准考証丟失的假消息都會年復一年地出現……可以說,在這段時間,不僅是考生,整個社會都進入高考模式,有人提供支持,有人圍觀熱鬧,有人追憶情懷,有人對高考改革提出種種可能。
高考的意義是多元的。對於多數學生來說,即便不是“決定命運”這麼絕對,至少也是改變命運的一個重要機遇。在高考之前,學生們所面臨的是個以成績為單向評價准則的社會,從此之后,就要面臨一個多向評價的社會,社會的評價不只是書本的知識,更是人生的學問。可以說,高考是全社會給學生們設計的成人禮。
高考另一層意義是社會層面的。有關高考的新聞可以很熱鬧,但高考精神維系的一些基本價值卻是理性、恆久的:公平、進取、尊重知識及社會流動性。全社會都對高考如此重視,是禮贊也是焦慮,通過對高考的圍觀,表達對價值的認可。也唯恐在價值觀多元的今天,這些維系社會的基本價值會流失。
說到底,高考的設計初衷,既是人才的選拔,也是對知識的普及。高考一時,而知識無涯。自1977年高考恢復開始,這近40年來,中國重新走上肯定知識、文化的歷史階段。近些年來,即便有一些“讀書無用論”興起,也都不能從根本上撼動高考的地位,沒法取代尊重知識的社會共識。我們可以降低一些高考在人生轉折中的權重,但沒法改變知識改變命運的前提﹔知識結構與社會脫節可能會造成一時的挫折,但知識本身絕不會在社會進步的歷程裡無所適從。
楊絳、莫言、屠呦呦、韓春雨、劉浦江,這些知識的耕耘者,越來越多地進入大眾視野,成為具有話題性的公眾人物。確實,中國發展到今天,知識及知識分子理當有貫通社會各個層面、成為共同話題的可能。從這個層面說,高考給大多數人帶來的知識訓練,傳遞的尊重知識的價值理念,是無論怎麼改革都不會被改變的原初面貌。雖然高考的具體制度還有完善的空間,但高考本身仍值得我們禮贊:是高考讓“學而時習之”成為全社會的基本理念。
高考,使全社會整體性地回到崇文重教、充滿溫情的面貌,這也是高考所帶來的時代景觀。而當學生們走出考場,並不意味著解放,對於有志於學術的學生們來說,學海無涯的征程才剛剛開始。當高考時間過去,為高考而動員起來的社會力量復歸平靜,這也不意味著對知識的敬禮就此完成,接下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年復一年的高考即將過去,希望考生們走出考場,別在探求知識上止步,正如英國科學家霍金在社交媒體上寄語考生“未來將因你們而生”,未來也因知識而生。(王子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