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又称肤施,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中部,介于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北连榆林市,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市、吕梁市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市为邻。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之名,始出于隋。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终点,以及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至1948年的根据地,故被视为“革命圣地”。全市总面积37037平方公里,共辖1区12县,市府驻宝塔区,196个乡镇,3426个行政村,总人口193.88万,其中农业人口154.1万,人口密度52/平方公里。
延安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区,地处黄河中游的陕北黄土高原,气候属高原大陆性中温带~暖温带季风气候,北部属半干旱地区,南部属半湿润地区,南北差异显著。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无霜期170天,年均气温7.7℃~10.6℃,年均日照数2300~2700小时,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冰雹。冬、春易旱,且有风沙、寒潮侵袭,气象灾害频繁。由于市内地形地貌复杂,往往形成很多地方性气候。在各种气象灾害中,有些是由大范围大气运动造成的,如干旱、寒潮、霜冻、大范围的沙尘暴等等都属这一类。但往往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损害极大的气象灾害,如暴雨、冰雹、龙卷风、雷雨大风等是由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据统计,近年来(1996~2001年) 4~10月,延安境内共出现暴雨55 站次,平均每年暴雨为9站次;平均每年冰雹日21天。统计表明我市确实是个气象灾害多发地区。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严重制约了延安经济建设和发展,并引起了市、县各级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广泛关注。建立延安灾害防御体系,就必须建设以延安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为中心的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系统。
延安市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天然次生林163万亩,木材蓄积量308万立方米;以甘草、五加皮、槲寄生、牛蒡子、柴胡为主的中药材近200种;有豹、狼、石鸡、杜鹃等兽类、鸟类100余种;而且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适生作物品种多,具有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的良好条件。除小麦、玉米、谷子、荞麦、黄豆、绿豆、红豆等粮食作物外,还盛产烤烟、蔬菜、花生、瓜类、薯类等经济作物。
延安还是革命圣地,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特殊位置,现存革命旧居140多处,如: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王家坪;中共中央旧址凤凰山;以及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等地。
地处黄河中游的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庙、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为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有历史文物保护景点848处,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个,石窟寺14处,有建于唐代的宝塔等12处古建筑,有革命旧址6处。目前可供游览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年接待中外游客70万人次。近年来,大力开发旅游业,恢复了摘星楼、烽火台、摩崖石刻等50多处景点,“天然公园”万花山新增200亩牡丹,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万花山“四山”森林覆盖率达55.4%,被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