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大洪水(资料图片)
2003年,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和2007年的第三位流域性大洪水。
6月20日至7月21日,淮河流域降雨异常偏多,面平均降雨为常年同期的2.2倍。除伏牛山区和淮北各支流上游外,淮河水系30天降雨量都超过400毫米。其中大别山区、史灌河、洪汝河、沙颍河和涡河中下游、洪泽湖周边及里下河大部分地区降雨600毫米以上,大别山区和颍河中游局部地区超过800毫米,暴雨中心安徽金寨前畈站降雨量达946毫米。降雨分析表明,淮河流域最大30天平均雨量为465毫米,比1991年相应雨量偏多20%,比1954年相应雨量偏少10%。最大30天降雨总量898亿立方米,大于1991年最大30天降雨总量(739亿立方米),小于1954年最大31天降雨总量(982亿立方米)。
这次淮河出现三次大的洪水过程。
6月底至7月上旬,淮河发生第一次洪水过程,干流全线超过警戒水位0.13~3.02米。王家坝至鲁台子河段水位超过保证水位0.05~0.41米,正阳关至吴家渡河段水位超过1991年最高水位0.03~0.57米,其中正阳关水位平历史最高水位、鲁台子至淮南河段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31~0.35米。淮河干流王家坝以下河段洪峰流量全线超过1991年最大流量。
王家坝泄洪
7月中旬,淮河发生了第二次洪水过程,为今年最大洪水。这次过程淮河干流息县以下河段全线超过警戒水位0.55~3.35米,润河集至鲁台子河段水位超过保证水位0.30~0.55米,润河集至淮南河段及洪泽湖水位超过1991年最高水位0.04~0.51米,其中正阳关至淮南河段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15~0.51米。润河集、正阳关、鲁台子、洪泽湖出现今年最高水位。淮河干流润河集至鲁台子河段洪峰流量均超过1991年最大流量。
7月下旬洪水为第三次过程。这次洪水淮河干流息县至鲁台子河段水位超过警戒水位0.16~2.36米,但均低于保证水位。王家坝至鲁台子河段洪峰水位明显小于第一、第二次洪水。由于受怀洪新河分洪影响,蚌埠河段洪水提前下泄,淮河干流淮南以下河段没有出现明显的洪峰。
这次淮河汛情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降雨历时集中、强度大、分布范围广。最大14天雨量相当于1991年30天雨量的77%,最大22天雨量相当于1991年30天累积雨量。200毫米、300毫米、400毫米暴雨笼罩面积分别比1991年大53%、39%和27%。200毫米和300毫米暴雨笼罩面积均大于1954年。
二是干支流洪水并发,暴雨洪水组合恶劣。淮河干流和淮南竹竿河、潢河、史灌河、淠河,淮北洪汝河、沙颍河、涡河及洪泽湖周边地区等大小支流均发生较大洪水。暴雨移动路径与洪水走向一致,上游洪水与支流洪水和区间来水遭遇,洪水组成恶劣。
三是洪水涨势猛、水位高、持续时间长。干流水位涨势迅猛,王家坝最大1小时涨幅达0.12米,从洪水起涨到出现洪峰3天时间涨幅达4米,为历史所少见。淮河干流全线超过警戒水位,正阳关、蚌埠(吴家渡)、洪泽湖(蒋坝)三站最高水位分别为建国以来第1、2、2位。其中,王家坝至蚌埠河段水位超警戒水位1.37~3.35米,持续时间25~31天;王家坝至鲁台子河段水位超过保证水位0.30~0.55米,持续时间3~9天;润河集至洪泽湖河段水位超过1991年最高水位0.04~0.57米,正阳关至淮南河段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25~0.51米。
四是流量和洪量大。淮河干流王家坝以下河段洪峰流量全线超过1991年最大流量。按淮河中游各主要控制站最大30天洪量计算,王家坝洪水频率接近10年一遇,正阳关接近20年一遇,蚌埠大于20年一遇,洪泽湖(中渡)接近30年一遇。而1991年中游不到20年一遇,1954年王家坝相当于20年一遇,中游相当于50年一遇。
是什么原因导致此次淮河大洪水呢?2003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并持续控制江南、华南的大部分地区。与此同时,西南暖湿气流强盛,冷暖空气在江淮和黄淮地区交汇,使得淮河流域出现了1954年以来的最大降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