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养生防病须顺应自然,这其中也包括昼夜晨昏的养生调摄。《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一日之中,早晨阳气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早晨既然是阳气生发的大好时机,所以比较适宜于户外吐纳、活动肢体,这就是通常人们说的“晨练”。
一般来说,早晨起来,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锻炼,可以排出体内浊气,使气血流畅,体质增强,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养生之道。但晨练并不等于“晨养”。一方面,早晨的养生的方法很多,如早餐、着衣以及梳头洗漱等,都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另一方面,晨练如果不考虑气象和环境因素,有时反而对健康有害。冬季晨练对气象环境的要求,可概括为八个字:避开烟雾,亲近阳光。
这里的烟雾,是“烟幕”和“大雾”的统称,这两种天气现象,都能使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烟”和“雾”有时在视觉上很难区分。气象上,区分烟和雾的标准是空气湿度。一般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0%时才有可能出现雾。
烟幕是大气遭受污染的标志之一。正常情况下,大气是洁净的,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特别是现代工业的发展,向空气排放的污染物质越来越多,其中不少物质在空气中聚合、变化形成烟幕。据专家研究,冬季早晨最容易出现烟幕,因为冬季的大气,常有逆温层存在,这就使得空气污染物被“压”至近地层,并且处于稳定状态,不易扩散,从而使早晨成为污染的高峰期,晨练的人当然不要凑这个热闹。
大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很大。雾气本身并不是“纯洁”的,它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物,水汽凝结成雾滴离不开凝结核,而作为凝结核的尘埃、细菌或其它微粒,很多是“脏物”。更为恶劣的是,由于近地层空气污染较严重,雾滴在飘移的过程中,不断与污染物相碰,并吸附它们。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竟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最近,有资料表明,雾滴中含有相当数量的F’S病原体,它是一种多细胞微生物,可随雾滴自由运动,特别容易使人感染致病。
烟和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很大的隐蔽性。比如在清晨,烟雾弥漫常常造成一种朦胧的风景,这就诱发人们在烟雾中进行锻炼、游玩等活动。殊不知,随着活动量的增加,呼吸势必加深加速,自然就更多地吸收了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不仅起不到增进身心健康的效果,而且极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眼结膜炎等诸多病症。
与烟雾的“劣迹”相比,冬日早晨的阳光就是“补药”了。古人说的“冬日晨练,必待日光”,非常具有科学性。
首先,现代气象观测学早就证明,每天的日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凌晨五时左右,因而,冬季的日出之前,天气是非常寒冷的,此时外出锻炼,易受“风邪”侵害,极易患伤风感冒,也易引发关节疼痛、胃痛等病症;身体的外露部位,如手部、脸部(尤其是双耳),也易受冻。一般待太阳出来半个小时后,晨寒就开始缓解。
其次,冬季晨练,人们普遍喜欢在草坪、树林、花丛等有绿色植物生长的地方进行,以为这些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利于人体吐故纳新。殊不知,植物的叶绿素只有在阳光的参与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如果晨练在日出之前,阳光还没照射到叶片上,一夜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附近,非但没有新鲜的氧气,相反倒积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显然不利于人体的健康呼吸。
第三,据专家研究,冬季后半夜经常会出现近地面逆温层,使得空气污染物在早晨6点前后最不易扩散,而当太阳出来后,地表和近地层温度会升高,污染物便容易向高空扩散。
此外,老年人是冬季晨练最大的群体,而老年人抗寒、抗病毒、抗污染物侵害的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冬季晨练务必“赶迟不赶早”,最好将晨练与晒太阳结合起来。当然,晨练前的准备也很重要:可先喝一杯白开水或牛奶、豆浆,最好还吃点面包、饼干之类的东西;然后在室内走动走动,活络一下关节、肌肉,待太阳升起后、觉着有明显暖意时,再外出晨练(文/霍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