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讯 地震发生后,能否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事关重大,而天气对能否顺利实施救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温度。地震发生后,一般是房屋倒塌、民无居所,甚至在残砖瓦砾下还埋着亟待救援的人和亟待清理的尸体。温度高,极易消耗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体力,尸体容易腐烂,滋生疾病发生。温度低,也会给露宿野外的群众带来不便,在缺少御寒物资的情况下容易感冒、冻伤。感冒后,在高原地带还会引起肺气肿等高原疾病,会危及生命。
大风。大风天气对救灾也会带来影响,大风吹起的沙尘使灾区和救灾沿途能见度极低,不利于救灾,也不利于车辆通行。而且地震后,很多群众在野外用火,加之帐篷等都是易燃物品,容易引发火灾。
降水。地震发生后,出现降水天气是最不利的。不仅给缺少帐篷等物资的群众带来不便,而且对交通等带来影响,路面泥泞或者结冰、积雪,不利于开展救援工作。降水天气出现时,往往会出现雷击、低温等天气,对救灾影响较大。而且降水对面临险情的水库等更是雪上加霜。
强降雨将至,需做好灾民的安置工作。政府应当向灾民提供安全的饮用水,确保持续满足灾民最低食物需求,对特殊人群要特殊照顾。当降雨出现时,最重要的是保护现有水资源不被污染;用最简单的方法蓄更多的水;优先保障向灾民安置地运送水。如果可能,首先要使用可以当地供给的建筑材料和其他材料来搭建住所,当确实需要时请求外部供给(例如:塑料护墙板,帐篷)。
地震后强降雨谨防次生灾害。剧烈的地震后,土层疏松,如果再遇强降雨的话,极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在暴雨天气中,雨水入渗斜坡岩土体,降低斜坡体稳定性,导致崩塌或滑坡,泥石流也是一样,雨水携带大量松散堆积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沟道向下缘运动并搜刮沿途松散物体。(文/徐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