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性暴雨概况

2010-03-23 10:35:22 来源: 中国天气网
字体

华南前汛期暴雨:我国大陆的广东、广西、福建和湖南、江西南部和海南统称华南,每年受夏季风的影响最早(4月前后),结束最晚(10月前后),汛期最长(约4~9个月),由于影响降雨的大气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不同,通常有前汛期(4—6月)和后汛期(7—9月)之分。前汛期受西风带环流影响,产生降雨和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锋面、切变线、低涡和南支槽等。暴雨历时最短的不足1d,长的可达5~7d。暴雨强度很大,24小时雨量在200~400mm是很平常的,特大暴雨可达800mm以上。根据多年的实测资料统计,华南地区历时最长的特大暴雨几乎都发生于前汛期。

江淮初夏梅雨期暴雨:每年初夏时期(6月中旬至7月下旬),在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至日本南部这一近似东西向的带状地区,都会维持一条稳定持久的降雨带,形成降雨非常集中的特殊连阴雨天气,其降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暴雨过程频繁,是洪涝灾害最集中的时期。因此时正是江南特产梅子成熟之际,故称“江淮梅雨”或“黄梅雨”;又因梅雨期气温较高,空气湿度大,衣物、食品等容易霉烂,故又有“霉雨”之说。梅雨一般在6月中旬前后开始,称为“入梅”;7月上中旬结束,称为“出梅”。但是,每年入梅和出梅时间的早晚、梅雨期长短以及梅雨量大小的差别很大。一般梅雨期可持续25d左右,最长的可达60d以上,而最短的只有几天。若连续降雨日不足6d,则称为“空梅”。

北方盛夏期暴雨:江淮梅雨结束后,7月中下旬我国的主要降雨带北跳至华北和东北一带,造成这些地区暴雨的频繁发生。很多影响大、致灾严重的特大暴雨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如:1975年8月河南特大暴雨、1963年8月海河特大暴雨、1953年8月辽河大暴雨和1981年7月四川盆地大暴雨等。这个时期发生的暴雨具有显著的特点:强度大,降雨范围比较小,24小时最大暴雨量一般可达300~400mm,在山地迎风坡甚至可达2000mm以上。

华南后汛期暴雨:这一阶段的暴雨主要由热带气旋造成,而受影响的主要区域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热带气旋暴雨是造成我国沿海地区洪涝灾害和风暴潮灾害的重要因素。根据1951—2000年的统计资料,每年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平均为15.5个。且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主要在西北太平洋(包括我国南海地区)上生成。热带气旋是最强的暴雨天气系统,我国很多特大暴雨都是由热带气旋或受其影响造成的,如1967年10月,台湾省新寮地区受热带气旋影响,1天的暴雨量就达1672mm。并且,热带气旋深入内陆以后也会产生暴雨,导致严重灾害。1975年8月河南林庄特大暴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台风影响,暴雨雨量达1060.3mm。

华西秋雨季暴雨:每年9—10月,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夏季风向南撤退,大陆地区陆续进入秋季,降雨明显减少。但在我国西南部,包括陕西、甘肃南部、云南、贵州、四川西部、汉江上游和长江三峡地区在内的华西地区,出现了第二个降雨集中期,称为“华西秋雨期”。此间也会出现暴雨,暴雨中心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一带,降雨范围大,持续时间长,而降雨强度一般。

西北暴雨:西北地区多数地方年降雨量少,日降雨量达到50mm的机会也很少,特别是新疆,80%的测站从未出现过日雨量50mm以上降水。因而,按日雨量计算,西北很难达到通常定义的暴雨或特大暴雨的标准,暴雨极少。但实际上,由于西北地区容易出现相对较强的短历时暴雨,因而经常发生暴雨危害,会引起地面径流沿坡沟地形迅速下泻,汇集成局地洪水和泥石流。因而,西北各省区都根据各自的经验重新划定对当地有影响的强降水日雨量作为暴雨标准。西北地区大到暴雨(日雨量≥25mm)降水频数自东南和西北两方面向中间减少,新疆东部最少,并且有向山脉附近集中的趋势,但山区暴雨并不向山顶集中。

查天气,关注“中国天气网”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编辑:wmlin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

相关新闻

更多>> 生活旅游

  • 冬至大如年 北方食饺子南方吃汤圆
  • 冬至养生宜遵循“冬藏”原则
  • 天寒地冻 怕冷人群应如何改善?
  • 雨后峨眉沟壑尽显 金顶显真容
  • 秋意浓 蓝天映衬下的哈尔滨伏尔加庄园
  • 大美新疆—帕米尔高原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