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湿地面积持续增加、物种种群数量显著增长、生态系统功能保持稳定、初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6月4日,记者从青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采访座谈会获悉,近年来,我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我省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近年来,我省通过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条例、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持续开展“绿盾”强化监督、大力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等措施,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守护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通过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我省湿地资源面积持续增加,物种种群数量显著增长,生态系统功能保持稳定,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我省湿地面积814.36万公顷,占全国15.19%,居全国第一。据测算,去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10.04万吨,是保护初期的38倍。青海湖鸟类种数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189种增加到220多种。普氏原羚由上世纪末的300多只恢复到3000多只。雪豹数量上升至1800多只。总投资230亿元的三江源一期、二期工程实施。去年全省林地面积1.64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5.2%,森林覆盖率达7.5%。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去年底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7.2%。目前全省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8类109处,总面积达26.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6.8%,基本涵盖了三江源区、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区、柴达木盆地、湟水流域五大生态板块,这些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青海可可西里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同时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在全国率先开展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与整合优化工作,整合后国家公园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52.2%,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