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瀚海铺开绿色画卷
“南昆仑、北祁连,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无人烟。”曾几何时,这片辽阔的土地虽富含“宝藏”,却始终以“荒蛮”示人。
渴望绿色成为一代代柴达木人矢志不渝的追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吃惯了“资源饭”的柴达木人放下“金饭碗”环顾四周,才发现真正的财富从来不是埋藏在地下,而是身边周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
这里的环境被治理——
海西沙多、风大、干旱少雨、缺草少树,风吹石头跑是曾经这片高原戈壁在没有生态屏障庇护下,任由风沙肆虐的写照。在柴达木人祖祖辈辈的生活中,从无到有的生态绿化是他们的期望与幸福;生态文明大旗猎猎,行走在这八百里瀚海戈壁,眼睛会不由自主寻找绿色。
“十三五”以来,柴达木人义无反顾地向戈壁、荒漠,发起了一场旷日持久之战。既要为久远年代的砍伐“还债”,又要面向未来,筑起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注定是一场负重之役。扎草方格治沙在治沙领域由来已久,效果显著。在流沙表面用麦草、稻草扎成1米见方的草方格,使流沙不易被风吹起,达到阻沙、固沙的目的,然后在草方格内种植沙蒿、柠条等沙生植物,建成挡沙林带······“十三五”以来,海西州人工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草)、工程固沙、公益林造林,初步建成以城市周边、交通沿线、农田防护林为主体的区域性绿色生态屏障,并实现点状、带状向外辐射,先后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0.84万公顷。
“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封造兼治”的绿化总体思路,推动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草、固沙防沙、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工程的触角,不断向大漠戈壁深处延伸。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从荒山野岭到山川披绿,不屈的信念,不懈的奋斗,在海西人与自然的较量中变为现实。2021年,海西州将完成荒漠化保护与治理70.11万公顷、重大生态修复27.33万公顷,林草质量提升3.33万公顷,创建5~6个森林特色小镇、2个省级森林城市,全州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2%,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0%,村庄绿化覆盖率提高到20%,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44.8%。
一个“绿”字,成为海西州全盘谋篇布局的点睛之笔。林业建设在渐成科学体系中,逐步向农牧产业、生态环保、农网水利等相关系统工程渗透,在改变生态环境、筑就柴达木绿色长城的同时,也让生态文明的根须像音符般没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
这里的湿地被保护——
今年早春,一场飞雪将德令哈市区及远处的乡村装扮得银装素裹。初春的最后一场雪,滋润着缺水的瀚海戈壁。
通向可鲁克湖——托素湖省级重点自然保护区公路两侧的林带,虽然已是一片枯黄,却仍然发挥着遮风挡沙的功能。初春的可鲁克湖一碧万顷,不时可见鱼鸥和水鸟在湖面翱翔嬉戏;靠近岸边,在清澈的湖水里隐约可见成群的鱼苗在试水区游动;包围着湖岸的芦苇丛中也可见到野鸭和留在这里过冬的水鸟,时而钻进钻出,时而振翅飞起……
可鲁克湖与托素湖为姊妹湖,湖水却一淡一咸,地处荒漠地带,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一旦破坏,极难修复,不仅会影响到柴达木地区的生态环境,而且会连带影响青海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因此做好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早在2000年青海省政府就设立了“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
为积极响应国家“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总体战略部署,德令哈市成立可鲁克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在省有关部门和州政府的指导下,实施了青海省可鲁克湖生态环境保护项目,通过采取湿地生物(动植物)保护、水面控制、周边水源涵养植被保护和修复等措施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
可鲁克湖对维护柴达木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青海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可鲁克湖于2012年经国家财政部和环保部批准被纳入全国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并于2013年被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列入国家重点支持江河湖泊动态名录。多举措、大力度、持续性地对可鲁克湖进行保护,必将改善当地群众生活质量,实现湖泊流域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最终达到“增水量、保水质”的总体治理目标。目前,德令哈市在保护可鲁克湖生态方面采取的措施已渐显成效,可鲁克湖主补给河巴音河水质长期保持在二级,捧起就能喝,达到国家优良水质标准,并且可鲁克湖的水质监测和大气质量监测已实现自动监测。
这里的农牧业在发展——
“柴达木枸杞被国家九部委联合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入选中欧地标互认名单……”“海西州藜麦产品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全州形成以茶卡羊、天峻牦牛藏羊等为代表的‘三品一标’认证成果21个……”“茶卡羊、天峻牦牛、天峻藏系羊、格尔木蒙古羊等6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证书……”
近年来,海西州农牧业喜事连连。海西在保护草场、土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上下足功夫,坚持生态与发展齐头并进,改变以往“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传统农牧业发展模式,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农牧业踏出了转型发展的道路,而其路径便是追求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在内的绿色效益最大化,也成就了绿色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生态路径”。
林进沙退,绿染黄沙,不仅仅是简单的国土绿化,海西州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托起了生态新型产业的崛起,曾经的戈壁荒滩变身成为枸杞园、沙棘园、藜麦园、玛咖园,演变成老百姓的“绿色银行”。
柴达木枸杞堪称农牧业绿色发展结出的硕果。枸杞不仅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收获了丰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柴达木枸杞有机认证试点暨海西州国家级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总体情况的落实,枸杞种植企业充满信心。
目前,海西州有机枸杞种植面积达3.3万公顷,产量8万吨,产值24亿元。“十四五”期间,海西州将积极融入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建设柴达木高原生态绿洲农牧区发展,打造农牧业现代化、农畜产品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新高地。
在放下“金饭碗”后,释放的是发展的能量和活力。海西州在抱紧“绿水青山”这棵“大树”的同时,不但拥有了“金山银山”,更拥有了面向未来的“整座森林”。(马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