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在海东市与黄南州交界处,彩旗飘扬、人影忙碌,来自两地的汉族、藏族、回族、撒拉族等群众在党员领导干部的带领下,共同栽种了7.5万余株的“民族团结林”,这片林不同于平常的绿化林,其意义非凡。
这是一片和谐发展林。海东市化隆县与黄南州尖扎县之间行政区域界线全长约99公里,两地群众依黄河而居,同饮黄河水,共谋发展路。但因地界纠纷在生产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矛盾,影响了两地健康持续发展。2018年,两市(州)政府主要负责人召开两次联席会议,从顶层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出发,签订了《海东市化隆县——黄南州尖扎县共建和谐稳定边界协议》,历时多年的地界纠纷最终得到圆满化解。2019年,两地趁热打铁,依托国土绿化,共建“民族团结林”,将协议内容落实到了具体工作中,不仅进一步扩大了民族团结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为两地和谐稳定、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一片民族团结林。众所周知,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近年来,青海各地区聚焦民族团结,依托城乡建设、环境打造、文化提升等手段,全领域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观念深入人心,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然而这种团结仅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像海东市与黄南州两个市(州)以植树造林的方式推进民族团结的例子很少。这也充分说明了两地党委政府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创新推动。两地干部群众种下的这片树林,见证了各族群众的友谊和深厚的感情,也为将来加强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这是一片生态建设林。“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正是按照这样的部署,青海提出了“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将生态建设提到了最重要的位置。那么作为海东市和黄南州来讲,做好生态建设,首先应该保护好穿境而过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此次,两地联手在美丽的黄河岸边共建“民族团结林”,就是各地区之间共商、共推生态保护工作的典范,也为全省相邻地区提供了生态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这是一片绿色发展林。青海境内的黄河水清谷窄,两岸高山耸立、植被脆弱。长期以来,受粗放式发展理念的影响,采砂、采石等行业蓬勃发展,开发建设没有章法,严重破坏了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青海上下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目标。“民族团结林”所处的位置原来是紧靠黄河的一个砂石厂,如今在彻底整治后进行绿化,也体现了两地党委政府转变粗放式发展理念,探索趟出一条生态绿色旅游发展新路子的决心和信心,也是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渠道之一,这种思路和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大美青海,美在多民族、多文化,更美在近600万各族儿女心相通,情相连,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建“民族团结林”,只是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一桶水,以后将有更多桶水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青海大地愈发娇艳。(周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