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青海绿正浓国家公园展颜值
地处地球第三极的青海,5000多个湖泊星罗棋布,42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拥有世界最大面积的高原湿地、高寒草原、灌丛和森林等生态系统,涵盖水面、湿地、林草的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生态资源价值总量18.39万亿元,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源头活水,生态服务总价值为7300亿元,气候调节和物种保有等功能性价值不可估量。
如此宝贵的生态资源,重要的生态地位,赋予青海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己任,今天的青海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之大者”放在首位,按照“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与时俱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上台阶开新局。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是青海最重要、最可持续的品牌,也是青海在全国能立得住、打得响的品牌。青海能为全国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保护好这片高天净土,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当青海凭生态之名打响全国、走向世界,青海儿女正在用实际行动回答生态文明建设为青海“量定”的时代考题。革新理念、果敢创新,201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通过中央审议。2016年年初,全国第一个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在我省启动,12.31万平方公里的江源大地正式被列入国家公园保护重点,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辩证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成为急需攻破的难题。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深入推进,2017年,青海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之一,至此青海成为全国第一个承担“双体制”试点的省份。
努力与艰辛为伴,耕耘和收获并行。勇担国家使命,落实试点任务,聚焦改革目标,当好“施工队长”。时至今日,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已顺利通过评估验收,为青海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天,三江源国家公园31项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在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政策制度体系、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改善民生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重要成果,确立了9大国家公园建设理念,初步形成了15个管理体系,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创新之路。
再到祁连山国家公园,规划体系建设、管理机构组建、资源本底调查、生态环境监测等基础任务基本完成,陆续建设了40个标准化管护站、大数据中心、展陈中心等重大设施,并建立了综合执法和“村两委+”工作机制。得益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扎实推进,祁连山腹地珍贵的草木生灵得到更好保护,先后拍摄到了五只雪豹、六只兔狲、五只荒漠猫、十只豺群同框的珍贵画面。
今天的青海,人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行动中,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
打响国家公园靓丽名片
2019年6月,青海启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又占得全国首位承担起创经验、立示范的重任;同年8月,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成功在省会西宁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形成重要成果《西宁共识》;2020年4月,国家公园示范省三年行动启动,确定了8个方面42项具体行动,将在“三步走”战略中让蓝图愿景成为现实美景,打响国家公园这张靓丽名片。
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展望,展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启动以来,全省上下通力协作、全力推动,统筹推进规划编制、本底调查、标准制度、生态工程等建设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全国率先出台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编制了示范省建设总体规划、自然保护地建设总体规划,青海湖、昆仑山2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总体规划,修订完善三江源、祁连山2个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初步形成由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等组成的规划体系。
率先探索自然保护地立法,起草了《青海省自然保护地条例(草案)》,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权益保障、信用联合奖惩和第三方评估机制,并着力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自然资源基础数据库和统计分析平台,建立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祁连山国家公园国家长期科研基地。
不断完善空间布局,在全国率先开展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与整合优化工作,将8类109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79处,整合后自然保护地总面积增加3.4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比例提升至38.42%,提高了4.89个百分点,其中国家公园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52.2%,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成型,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空间”合理布局、相辅相成。
拓宽绿色前行之路
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五级河湖长体系全面建立,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青海湖水域面积逐年扩大,可可西里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较实施保护前增长38倍,森林覆盖率由6.3%提高到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4%……
生态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和经济财富。立足青海实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发展之本,也是发展之需,要辩证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生态和民生的关系,筑牢生态文明之基、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着力破解发展难题,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如今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特许经营成为新尝试。澜沧江昂赛大峡谷自开展特许经营以来,生态旅游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一部分,很多生态管护员不仅是生态保护的宣传员,也是生态旅游的引导者,澜沧江源园区昂赛管护站副站长才旺多杰就是其中之一。
同时,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实现“一户一岗”,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曾是手持牧鞭的牧民,如今却成为了每月领着固定工资的生态看护者,行走于山水间守护着家园。
生态是青海发展的最大价值,更是大美青海走向世界的最美颜值。今天的青海,不断筑牢发展根基,瞄准生态优势,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中实现着“绿变”,让青海绿色前行的步伐铿锵有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全力推进,海南、海西两个可再生能源基地双双跃上千万千瓦级台阶,青豫直流工程启动送电,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全国领先。
今天的青海,生态经济反哺人类发展,正一点点滋润着美好生活。茶卡盐湖凭借独特的高原盐湖景观,以“工业+旅游”向世人展现“天空之镜”的容颜;金灿灿的门源百里油菜花海,让地方经济在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的发展中实现跨越……
纵览今日青海,三江源头再现“千湖美景”,青海湖畔鸟欢鱼跃,祁连山上林海莽莽,湟水河呈现水清岸绿之美景……一朝一夕、一步一脚印,当生态文明建设的常青树茁壮成长,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处处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态势,大美青海成为了美丽中国最特别、靓丽的绿色名片。(宋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