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叶奕宏 金泉才 通讯员于仕琪报道 5月6日至8日,225枚增雨火箭直冲云霄,在祁连山区甘肃片区重点区域降下甘霖;同一时段,青海气象部门增雨飞机掠过祁连山水源涵养保障区上空。在祁连山区重点区域,如此规模化人工影响天气(以下简称人影)作业已成常态。
2019年,通过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在内的综合生态保护和治理举措,祁连山区植被覆盖度为2000年以来最高,生长季大部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比2000年至2017年同期均值提高超10%;近十余年来主要湖泊水体蓄水呈增加态势,青海湖水体面积为2003年以来最大。根据监测,今年2月9日,祁连山区积雪总面积比历年同期增加25.77%。
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屏障、青藏高原东北部以及河西走廊的生命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祁连山生态脆弱、气候敏感。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水资源短缺,日益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桎梏。基于祁连山区空中云水资源总量和水汽总量较为丰沛、云系降水效率低于10%等特点,人影作业已成为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手段。
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启动西北区域人影能力建设,在中国气象局的统一部署下,甘肃和青海两省气象部门围绕祁连山生态保护需求,构建空地一体化人工增雨(雪)作业体系;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推进祁连山地形云人工增雨观测试验。2020年,在中央财政支持下,中国气象局对祁连山人工增雨(雪)作业追加2000万元专项投入,作业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祁连山区已布设230个地面人影作业点,配备火箭发射架95部、高炮72门、地面烟炉25个,引入3架高性能人影飞机开展全年常态化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同时,作业天气背景条件分析、综合观测对比试验等研究试验正有条不紊进行;首架无人机试验飞行成功开展;一架高性能人影飞机改装完成,具备搭载DMT云物理探测仪器开展飞机探测试验能力。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赵志强表示,针对近年来祁连山区积雪消融加快、区域水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中国气象局将加强政策、科技和资金支持,推动发挥中央和地方积极性,谋划好“十四五”时期人影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健全人影组织管理体系,构建现代化人影安全监管体系;组织实施冬季人工增雪,提升科学作业、精准作业、安全作业水平,为筑牢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气象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