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炉峰顶北侧山包上,1992年3月修缮索道上站时,为改善景区环境建十字歇山式亭子一座,建筑面积67.4平方米,1993年11月完工。
芙蓉也是莲花的代词,这里茂林修驻,清幽宁静,又处山腰,放眼南望,群山好似莲花。乾隆有"翘首眺青莲"的诗句,故名。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北侧石壁上仅存乾隆御笔“芙蓉坪”三字和御制诗文。民国时期,在遗址上建私人别墅,并更名“芙蓉馆”。
位于昭庙后的琉璃塔是园内唯一的一座宝塔,塔高近30米,分为塔顶安放黄色琉璃宝塔,塔身为黄绿琉璃装饰,整个建筑边雕佛像,层层檐檐缀有铜铃,起风时铃声清脆而悠远。
欢喜园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是皇家游幸驻跸之所。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焚毁。1997年,按原貌恢复了欢喜园,园内殿廊亭阁,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园外南侧峭壁上两块巨石,形似蟾蜍,张着嘴,鼓着肚,昂首西望。乾隆皇帝命名为“蟾蜍峰”,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
昭庙的全称为宗镜大昭之庙,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它是为迎接西藏班禅六世进京而特地建造的一座行宫,仿照西藏日咯则扎十伦布寺建造。昭庙先后于1860年、1900年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焚毁。
栖月崖始建于清朝,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民国时期,改建私人别墅,并更名“栖月山庄”。1986年,对部分建筑进行修复。
隔云钟始建于清朝,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由于地势较高,时有雾起,每当夜幕初降或星辰乍隐时,在此聆听卧佛寺、宝胜寺、法海寺、大觉寺等古刹钟声,悠扬断续,此起彼伏,仿佛相互呼应,颇具静中之趣,故名隔云钟。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仅存亭基。1994年,按原貌复建,再现胜景。
原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因此地处于古树,绿荫,沟壑,山岩之间,故有"翠微"之称,此处可览四时之胜,特别以入夏为最妙。1991年复建,又移杏树,再现明代春现杏花之景。乾隆皇帝曾在此亲笔御题“翠微亭”诗一首。
见心斋始建于明朝,是一座具有南国特色的环形庭院式建筑。院内半圆形水池三面环以围廊彩画。小院造型别致,环境幽静,池水清澈,游鱼可见。
这座殿堂原为普明妙觉殿。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他的灵柩曾停放在碧云寺最高处的金刚宝座塔内,四年之后,中山先生的灵柩前往南京紫金山时,曾在此殿设灵堂,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和哀悼,之后,这里辟为“孙中山纪念堂”,供人们瞻仰。悬挂在门楣上的匾额是由宋庆龄亲笔所书的“孙中山纪念堂”六个大字。
位于南北主要游览干道西侧。占地2公顷,是1987年新辟建的景区。景区内一、二级古松柏100余株。在景区之东立宽1.5米,长2.5米,高5.5米巨石一块,正面书直径为0.8米的“知松园”三字,石背录陈毅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节,待到雪化时”。知松取意于《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景区内有古松同琉璃塔形成借景,命名为“琼松塔影”。
香山寺历史悠久,据记载唐代已有吉安、香山二寺。1186年将二寺合一,金章宗赐名“大永安寺”。元代重修,易名“甘露寺”。明朝再建,称“永安禅寺”。清乾隆年间,在原址上扩建,形成了前街、中寺、后苑独特的寺院格局,御赐“大永安禅寺”,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香山寺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严整壮观,曾为西山诸寺之冠。香山寺于1860年、1900年分别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焚烧,仅存知乐濠、听法松、娑罗树御制碑、石屏等遗物。
双清别墅位于东南侧,因院中有两股清泉而得名。“双清”二字为乾隆皇帝御笔题写。院内正中有一座六角红亭,旁边是一尊池塘。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进驻香山,毛泽东同志就住在双清别墅,并在此指挥了解放战争中著名的渡江战役。双清别墅现设有上、下两个展室,其中,上展室设有《毛泽东在双清》展览,下展室为毛泽东双清旧居陈列室。
香炉峰是香山的顶峰,海拔557米,因山顶处有一巨石,从远处眺望形如香炉,加之周围常常出现云雾缭绕的动人景象,看来犹如香烟弥漫而得名。又因山势陡峭,不容易攀登,被人们称为“鬼见愁”。站在香炉峰远眺四野,可将西山美景尽收眼底。
碧云寺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原名碧云庵,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明正德九年(1514年)和明天启三年(1623年),太监于经和魏忠贤先后对碧云寺进行扩建,具有明代建筑特点的碧云寺基本形成。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对碧云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新建了罗汉堂、金刚宝座塔和水泉院,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碧云寺位于香山公园内的北面,全寺依山而建,坐西朝东,整个布局是以排列在中轴线上的六进院落为主体,南北各配一组院落,占地4万余平方米,殿堂依山层层叠起,堪称西山最为美丽的寺院。 罗汉堂是碧云寺内一组独具特色的建筑,位于碧云寺内南侧,殿内共有508尊木质漆金罗汉塑像。每一尊雕塑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具有很高的宗教艺术价值。
勤政殿位于公园东门内,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勤政殿是清代皇帝在香山静宜园驻跸期间,处理朝政和接见王宫大臣的场所,是静宜园二十八景的首景。勤政殿于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仅存殿基。公园于2002年在原址上进行复建,2003年7月竣工。勤政殿是香山公园最具皇家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殿外牌匾为乾隆皇帝御笔题写。
玉华岫位于香山中麓,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于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焚毁。1999年,公园按照原貌在原址上进行复建后,正式对游客开放。玉华岫是一处精巧别致的园中之园,是小憩、品茶的好地方。由于此处视野开阔,是园内观赏红叶的最佳处。
"西山晴雪"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当时被称为"西山积雪",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为“西山晴雪”,并立碑于园内,碑文为乾隆皇帝亲笔所书。
详细描述: 为中华民国时建。由两水池构成,形如眼镜,故名。湖北侧依山叠石砌成石洞,引卓锡之水形成水帘洞景区。湖东南有"佳日亭"一座,建于1992年,为十字重檐,苏式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