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考察的这一周,南宁到河池这一带正赶上一轮降雨过后气温回升期间。此前担心的大雨没有出现,对我们的行程非常有利。不过看过了桂西北地区缺水的现状后,我又盼望着这里能适时地下一场大雨。
其实这几天华南地区正经历一次强降雨过程,广西东北部也有明显降雨。但桂西北地区只有局部的阵雨天气,雨量也不大,南宁等地还发布了高温预警。降水分部不均、局地对流天气多不仅给预报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也容易出现气象灾害。
我们所到之处,虽然到处郁郁葱葱,但山上山下、房前屋后种的多是玉米,水稻很少,因为玉米是耐旱作物,缺水程度可见一斑。一方面是因为喀斯特地貌的缘故,土层薄、岩石多,雨水很快渗透进岩石层,难以在土壤层形成地面径流,另一方面,这里蒸发量也大,例如巴马县,年均降雨量1700毫米,年均蒸发量达到1406.9毫米,降雨集中在5—10月份,无雨的时间也很长。
在考察的最后一天,河池市区夜里下了一场雨,早晨的时候雨势已经减小,成了毛毛细雨。巍峨的群山在雨雾中显得别有风情。然而望着云雾缭绕的山顶,我想起和我们聊水柜的那个小学校长的话:“这里前几个月经常下雨,但都是毛毛雨,水柜里也存不成水的。”细雨霏霏从某个角度看是种美景,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是种关乎生存的哀愁。
回想考察第一天,当我们徜徉在碧波荡漾的红水河上时,看到山水婀娜的景色,还难以把雨量充沛的广西和干旱联系起来。到了桂西北,走进山区,体会到了这里用水之难。希望以后桂西北地区能多些风调雨顺的年景,更希望这里的水利设施不断完善,能让美丽壮乡摆脱干旱的困扰,永葆靓丽容颜。(窦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