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奶酪”?

“我说咱们这儿怎么老不下雨,原来XX地方又在进行人工增雨(雪)作业,我们的雨又下在了他们的地盘上了。”这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一种说法。那么这种说法对吗?究竟是谁动了本属于这些地区的“奶酪”呢?

2009年2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周边的一些地区纷纷实行了人工增雨作业,很多区域的降水量都在40毫米以上,然而梧州市却只有部分地方有微量降雨。有人认为,这与其云系上游所在地区先行抢雨有关,并且认为虽然3月1日梧州市同样通过人工增雨获得了宝贵雨水,但该地的行动同样会影响其云系下游的降雨分布。

针对这一看法,杨军表示:“从理论上来讲,在一定时期内,同一片云系的云水资源如果没有及时从大气循环中得到补充,其拥有的空中水资源就是恒定的,如果在一个地方实施人工增雨,其云系下游的地方降雨就必然要减少,下游即使实行人工增雨,成效也会受到影响。”

深度揭秘人工增雨
人工增雪后的景象(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网站)

同样的故事也在当年的华北和西北干旱区上演。整个2月,陕西西安、咸阳等7个地市的90余个县纷纷开展地面人工增雨作业,增加的降水对缓解当地旱情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降雨分布极不平衡。截至2月26日上午,有的地方降水量达10-15毫米,而陕西南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1毫米。此外,在2月7日至8日,华北干旱区各省市也纷纷利用有利天气条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山西、河北和河南的一些地方的降水量达到10毫米以上,其他许多地区的降水量却依然不足0.1毫米。

李小泉也指出,如果一个处在云水资源上游的地方实施人工增雨作业,那么处在下游区域的一些地方实施人工增雨时降雨量会大大减少,甚至根本不会下雨。

那么,人工增雨(雪)的背后,是周边地区的气候破坏吗?其实不然。据李小泉介绍,人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完全消除这样的顾虑。

首先,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对于全国的空中水资源有着统一的调度和协调,特别是在应对干旱时,雨水会有计划性的分配在一些具体区域上,从而保证大部地区的旱涝平衡。

其次,我国现在的人工增雨(雪)技术增加的降水量十分有限,平均增雨(雪)效果约16%到17%。随着大气中不断有水汽补充,对下游降水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最后,现在一般所实行的人工增雨作业对雨水资源在空中的分布只会产生小范围影响。目前还没有从科学上找到证据证明,现在大规模的人工增雨能对天气产生大范围、跨区域的影响。人们没有必要对人工增雨过于紧张。

“云的运动是大自然中气流运动的结果,就现在而言,我们人类的人工增雨作业对气团运动的影响是非常小的。因为它一直处于飘浮运动之中,你怎么能将某一个云团变成自己的空中水库呢?” 杨军表示,人工增雨是一项科学,我们应该认识到它的作用,但是也不能过于夸大,产生一些幻想。“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很多人梦想着如同神话中说的一样能呼风唤雨,这是很不现实的,这是应该予以破除的科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