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一类、二类、三类墒情面积分别为40.1、26.3、49.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34.7%、22.8、42.5%。与上一旬相比,一类墒面积增加了4个百分点,二类墒面积减少了1个百分点,三类墒面积减少了3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一类墒面积增加了12个百分点,二类墒面积减少了17个百分点,三类墒面积增加了5个百分点;与去历同期相比,一类墒面积增加了24个百分点,二类墒面积减少了8个百分点,三类墒面积减少了16个百分点(图1)。当前,在0~20cm耕作层中,较好的墒情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大部、兴安盟北部、赤峰市中部、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内蒙古中部偏南、鄂尔多斯市中部以及河套灌区。
图1 2014年4月中旬内蒙古土壤墒情分布图
农区:一类、二类、三类墒情面积分别为4.8、2.6、4.0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农区总面积的42.5%、22.7%、34.8%。与上一旬相比,一类墒面积增加了12个百分点,二类墒面积减少了18个百分点,三类墒面积增加了6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一类墒面积减少了6个百分点,二类墒面积减少了11个百分点,三类墒面积增加了17个百分点;与历年同期相比,一类墒面积增加了32个百分点,二类墒面积减少了15个百分点,三类墒面积减少了17个百分点(图2)。
图2 2014年4月中旬农区土壤墒情分布图
牧区:一类、二类、三类墒情面积分别为16.8、13.4、19.6万平方公里,分别占牧区总面积的33.7%、26.9%、39.4%。与上一旬相比,一类墒面积增加了8个百分点,二类墒面积积减少了5个百分点,三类墒面积减少了3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一类墒面积增加了8个百分点,二类墒面积减少了17个百分点,三类墒面积增加了9个百分点;与历年同期相比,一类墒面积增加了26个百分点,二类墒面积减少了8个百分点,三类墒面积减少了18个百分点(图3)。
图3 2014年4月中旬牧区土壤墒情分布图
林区:一类、二类、三类墒情面积分别为11.2、3.0、2.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林区总面积的68.5、18.5%、13.0%。与上一旬相比,一类墒面积减少了14个百分点,二类墒面积增加了7个百分点,三类墒面积增加了7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一类墒面积增加了50个百分点,二类墒面积减少了58个百分点,三类墒面积增加了8个百分点;与历年同期相比,一类墒面积增加了40个百分点,二类墒面积减少了24个百分点,三类墒面积减少了16个百分点(图4)。
图4 2014年4月中旬林区土壤墒情分布图
整体看,4月中旬,我区土壤墒情好于上一旬、去年同期和历年同期水平。其中,农区好于上一旬和历年同期,但不及去年同期;牧区好于上一旬和去年同期,明显好于历年同期;林区明显不及上一旬,明显好于去年同期和历年同期。
二、发展趋势预测与建议
当前,受近期降水影响,我区中西部地区0~20cm耕作层土壤墒情有所改善,对近期的春耕生产非常有利。预计未来3天,通辽市北部、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南部有小雨或雨夹雪,对上述地区土壤提墒起到一定作用;中西部无明显降雨天气过程,受气温回升和大风天气影响,耕作层土壤水分散失较快,中西部干旱态势依然严峻。建议各地应抓住此次降水过程,利用耕作层较好的墒情,抓住有利时机,抢墒播种;东部大部地区大田作物尚未开始播种,农田还处于备耕阶段,建议进行整地保墒,温度适宜的地区抢墒播种。
根据气象预报和土壤墒情监测预测预报,建议制定我区今年完备的应对干旱预案:首先,本着“节水、高效”的原则,以现有抗旱设备为基础不断探索更为之有效的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扩大灌溉面积。其次,组织开展抗旱科技培训,结合往年抗旱经验,大力推广坐水点种、地膜覆盖等技术,选择适宜的抗旱品种。此外,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转变种植习惯和方式,建立以松为主,松、翻、耙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度。突出松,减少翻,创造适宜作物生长的良好环境、耕层构造,扩库增容、加深耕层,增强储水、保水能力,减少蒸发。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种地养地相结合,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理化结构,增强土壤蓄水抗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