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之殇--3月6日广东清远滑坡事故的警示

字体 2012-03-18 18:22:55
     来源: 中国天气网

“尚存盲区”的科技

气象部门与国土部门联合尝试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负责地质灾害预警制作的王志告诉记者,前期进行勘探排查,对易发区域进行风险预估,将可能至灾的雨量与之对应,从而发布预警。

2010年,一条及时发布的气象预警,唤醒了四川绵竹的居民,当60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在万家安睡的时间呼啸而来时,几乎没有人员伤亡。

但是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应急处处长胡杰告诉记者,排查工作也只针对于有人居住的区域,并且由于地质灾害的隐蔽性,平时很难完全排查。

国土资源部发布数据,2011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5664起,造成245人死亡、3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40.1亿元。但2011年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403起。

从科学技术上找寻数据之间的巨大差距。强对流天气是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重要诱因,但是强天气发生的空间、时间尺度小,往往出现在几十公里的范围、几十分钟内。因此,强对流天气预报是世界难题,预报效果差强人意。

目前,1天以上时效的强对流预报只能预测出哪些地方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的概率较大,天气发生前6小时左右才能预估出降雨、冰雹、雷电等可能出现的落区。加上传播手段等科技水平的限制,留给各级政府应急响应及村民强制撤离的时间相对较少。

胡杰认为,在这种状况下,一定要给村民进行科普教育。但是短时间内,预警和科普的全覆盖仍有一定难度。“例如这次滑坡事件,当地的村民大多接受过一些地址灾害的教育并且熟悉地形,有防范意识,但像金娅娅他们那些外来务工的‘散户’,防范意识相对薄弱。”

“发人深省”的灾害之殇

遭遇滑坡之殇的远不止广州清远市。但切肤之痛往往被冠以“天灾”的大帽子,部门之间的“扯皮”致使政府不敢正视经济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力。

历史上,有一起著名的人为因素占主因的滑坡灾害。瑞士大多数地域为山地,加上降水丰富,极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在瑞士帕拉顿伯考夫的山脚下的小山村埃尔姆村,出产尚好的板石。由于村民盲目开采,10年时间,山体出现大大小小的裂缝,大自然向人们发出一次有一次的警告,但仍不能组织村民。1881年11月11日,随着一声巨响,帕拉顿伯考夫山顶突然垮塌,1000立方米的岩石直泻谷底,150人失踪,震惊世界。

破坏的损失显而易见,但修复的难度以及投入更甚。巴拿马运河,年均降雨量高达2159毫米,是世界上最具有战略意义的两条人工水道之一。但它的开挖却破坏了地层构造的稳定性。当美国公司从因滑坡造成开挖量徒增而破产的法国公司手中接手运河开挖工程,不幸发生了5500万立方米的巨型滑坡,损失惨重。科学家特扎格梅曾经写到,“我们曾经对巴拿马运河的深切割岸坡会引发大灾难性滑坡事件给予警告。但要预测运河工程的后果,已经超过我们能力的范围。”尽管人们想尽办法解决运河的地质灾害问题,但被破坏的地层构造似乎仍然无法平息怒气。

目前,我国也在逐步防治滑坡等地质灾害,例如,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等。各级政府也多次强调,房屋不能建在陡坡和谷底沟口处,要避免乱挖乱填,不要人为改变河道,不要随意兴建池塘等。

警钟长鸣,如若不坚决的治理,当自然植被不复存在,水土流失愈演愈烈,一场暴雨挟带着泥石流滚滚而来时,大自然不会抚慰人们的恐慌。(文:中国气象报社孙楠)

上一页12下一页
查天气
关注“中国天气网”微信公众号
编辑:刘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继续阅读

更多>> 生活旅游

  • 冬至大如年 北方食饺子南方吃汤圆
  • 冬至养生宜遵循“冬藏”原则
  • 天寒地冻 怕冷人群应如何改善?
  • 雨后峨眉沟壑尽显 金顶显真容
  • 秋意浓 蓝天映衬下的哈尔滨伏尔加庄园
  • 大美新疆—帕米尔高原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