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报道 2007年至2008年大气中甲烷含量明显上升,而在此之前近10年大气中甲烷含量几乎是零增长。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这可能是由于北极地区的异常高温以及赤道地区的雨水偏多造成的。甲烷是大气中继二氧化碳之后,含量第二多的温室气体。
美国海洋和大气局(NOAA)的科学家们分析了1983年至2008年间全球46个不同地点的每周空气样本的测量结果。这项研究成果28日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主办的《地球物理研究快报》期刊上。
NOAA地球系统研究实验室(NOAA's Earth System Research Laboratory)的甲烷专家Ed Dlugokencky表示:“甲烷含量增加至少由三个原因造成。首先是北极地区偏暖,其次是因为焚烧热带雨林,还有就是印度尼西亚和亚马逊地区降雨增多。”
科学家指出,在热带地区,降雨增多导致雨季变长、沼泽地面积增大。从2007年年中开始,科学家注意到拉尼娜现象开始发展,然后有所减弱,但在2008年初又开始加强。拉尼娜现象通常会造成热带部分地区降雨偏多,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温偏低;受拉尼娜影响,美国西南部和中部平原地区干旱,西北地区太平洋沿岸秋冬季多雨。
卫星和地面监测站的观测数据和图像则显示大规模焚烧植物及其他有机物释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量占2007年全年甲烷排放量的20%。
科学家也监测了2007年北半球包括北极地区在内的沼泽区的甲烷含量,而这一年也是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一年。该地区甲烷含量大幅度上升和温度的升高相一致。
Dlugokencky和他的同事们还发现气候变化会促发永久冻结带中的碳元素转化成甲烷的过程,也会造成埋藏在水合物中的甲烷大量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