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您的到来!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Version 繁體中文
天气预报 北京 上海 广州 福州 重庆 西安 南宁 深圳
中国天气网 > 首页 > 气象知识

日全食的发生原因及影响

【字体:   2009-07-21 09:40:16   来源: 中国天气网

日全食的发生原因及影响
日全食奇观(图片来源:新华网)

1.日食的形成原因

当月球运行至一个特別的位置,太阳、月亮及地球会连成一线,这时月亮将遮掩太阳的光芒,在地球上投下阴影,在阴影的不同区域,可观测到不同的日食现象。在月亮的本影区,即月亮完全遮住太阳的地区,可以看到日全食,在月亮的半影区,即月亮部分遮住太阳的地区,可以看到日偏食,在月亮的伪影区,即月亮遮住日面中心,但边缘仍可见的地区,可以看到日环食。其中日全食和日环食不会在地球上同时被看到。

日全食的过程包括五个时期。(a)初亏:月影刚开始侵蚀日面,即日食过程开始的时刻,此时为日偏食;(b)食既:月影刚刚遮住整个日面,日全食开始,此时有一两秒钟的时间可以在日面边缘看到一串亮点,这被称为贝利珠,它们是由于月亮边缘凹凸不平的山峰对阳光的散射而形成的;(c)食甚:月影圆心与日面圆心距离最近,此时日光被遮的最严实;(d)生光:月影刚划出日面,此时日全食结束,又开始呈现日偏食,贝利珠在此时会再次出现;(e)复圆:月影完全划出日面,到此为止,日食过程完全结束。每次全食时间最长7分多钟,一般为2-3分钟。

2.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简况

在2009年7月22日,在我国将可以观测到一次罕见的日全食现象。上午8时53分左右,日全食从印度西海岸开始。随着全食由西向东推进,在9点钟左右进入我国西藏南部。全食进入我国后,将先后经过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云南省西北部、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北部、河南省南部、江西省北部、安徽省、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上海等12个省(区、市),持续时间约40分钟。整个全食带在我国的长度约10000公里,平均宽度230公里,几乎覆盖整个长江流域。全食离开我国后,将进入太平洋,北京时间12时17分左右在东南太平洋海域结束。

3.日食对电离层的影响

电离层是由于太阳辐射电离了大气的中性粒子,使得高层大气中出现了大量的自由电子和离子。无线电广播和通讯依赖于地球高层电离层对无线电波的反射。观测已经证实,太阳光被月球遮挡时,日全食地区上空的电离层天气有明显变化。预计2009年7月22日日食期间,从日食开始到食甚,电离层电子浓度逐渐下降,将导致短波通讯最大可用频率下降达30%以上,大部分短波频道的广播信号在食甚前后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在日食结束后,少量的短波频段会因为日食的后续效应发生二次中断。此外,经过日食带电离层的电波路径被显著改变,并对GPS单频接收系统的导航定位精度产生明显影响,此影响在食甚过后十数分钟后达到最大,然后逐渐减小,数小时后消失。

4.日食对气象的影响

太阳是地球上气象万千变化的源泉。日全食期间,由于太阳辐照完全被遮盖,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也会给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天气系统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南京大学方成院士这样描述日全食的情景,"日全食发生时天空亮度会骤然下降一百万倍。原来太阳的位置,会变成暗黑的圆面,刹那间天地一片漆黑。这时夜幕降临,繁星点点,昏暗的大地上凉风习习。鸡犬惊叫着逃回自己的巢穴,有时天空中的飞鸟还会失去自控而坠落到地上。"由于太阳辐射被月球遮盖,大气温度明显下降,会给人们对环境温度的感知带来明显影响;环境湿度也会上升很多。此外,由于日食破坏了大气原有的热平衡,会带来大气中风速、风向的变化;特别是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会放大这类效应,甚至出现漩涡旋风等异常天气现象。

5.应对措施

建议在日食发生前1小时至日食后3小时内,航空、航天、测绘、勘探等部门避免进行高精度作业,通讯部门注意调整海南对新疆、西藏等地的短波通讯频率,日食带所覆盖的城市注意调整其短波通讯频率,避免进行野外探险或考察活动。

由于日食会带来天气特别是风场的变化,因此在生产作业中要特别注意高空作业和建筑施工的安全问题。

日全食是一直自然的天文现象,应该用科学的态度,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应对,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来源: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

 

编辑: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热线
拨打400-6000-121进行气象服务咨询、建议、合作与投诉
天气预报电话查询
拨打12121或96121进行天气预报查询
手机查询
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登陆中国天气WAP版查看各地天气资讯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