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们,我们面对着这样的事实:明天就是今天。当今形势异常紧迫,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反复上演着这样一个悲剧,这就是太迟了。”借用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一句名言,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结束了他7月15日在清华大学发表的演讲。
朱棣文同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于7月14日抵京,对中国进行为期3天的访问,这是他自1月2日宣誓就职奥巴马政府能源部部长后的首次访华。这也是中美两国关系史上第一次有两位华裔部长同时访华。
关注气候变化、能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中美合作等事情,成为朱棣文演讲的重头戏。
担忧极端热浪天气
“如果世界遵循着‘一切照旧’的道路,气候能源发展的模式会怎么样?”这是朱棣文在演讲中所重申的,他列举了中美两国在能源危机、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冰冻层解冻、建筑节能设计、能源作物种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据朱棣文介绍,目前中国和美国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占世界总数的42%,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在过去的50年里,中国西北地区的冰川已经缩小了21%;全球在过去的45年里,已经失去了逾9000立方公里的水。
他认为,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极端热浪的天气将成为中国的普遍现象;海平面上升将会使中国沿海人口密集城市面临危险;粮食作物的产量将会大幅度下降,2050年~2100年,稻米、玉米、小麦的产量可能下降37%。
“我们今天在做的事情的后果,将要到至少100年后才能完全被了解。”尽管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不过,朱棣文还是认为“我们想传递的不是对未来世界感到悲观,我们依旧可以解决问题,可以修正问题”。
全球一片白的设想
作为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一直致力于倡导发展清洁能源,他在演讲中展示了自己“全球一片白”的设想。
他提议各国应尽可能将建筑物屋顶漆成白色,这样不仅可以帮助降低建筑物温度,达到节能减排目的,还可以有效地反射太阳辐射热量,降低温室效应。
“因为用太阳反射材料改造的城市房屋顶,等同于在路面上消除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长达11年之久。”朱棣文说。
今年又恰好是卡特和邓小平签署《中美政府间科学技术合作协定》30周年。朱棣文坚持中美两国应该在“继续这一传统的基础上,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继续深化,这种合作不仅对两国有利,而且将为其他国家树立典范”。
针对于目前建筑消耗近40%能源的现状,朱棣文表示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开发一种具有嵌入式能量分析功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来解决建筑消耗能源大的问题。
父母的清华学籍卡
“我的父母均毕业于清华大学,今天能够来清华演讲,我感到骄傲与自豪。”开场白过后,朱棣文开始了题为《应对能源与气候变化的挑战:两个国家的故事》的演讲。
在演讲结束的时候,清华大学档案馆把朱棣文父母当年的学籍卡制作成一张卡片,放在纪念框里赠送给他。“我想这个礼品对他的意义更加独特。”清华大学一位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人对《科学时报》记者说。
2002年6月16日,朱棣文曾到清华大学参加过一个前沿科学国际研讨会,这算是第二次到清华大学了,一位清华大学的老师说:“已经是老朋友了!”
朱棣文祖籍江苏省太仓市,1948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1997年,他与另外两名科学家成功地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并捕捉原子的方法,3人同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父亲朱汝瑾和母亲李静贞,早年都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气候变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