飑线的生命期远较一般雷雨暴为长,通常可维持12~24小时,水平空间上的大小则约有200公里。一般会将飑线的生命史分成下面四个阶段:
(一)初生期(图2-2-1(a)):系统开始出现一些单独的对流雹,通常是任意排列,或呈断续的线状。由于较大的雨滴需要较长的时间才会形成,所以初生期时云中的雨滴较小,在雷达上出现的讯号也较不明显,但此时已经有一些降水情况出现。
(二)增强期(图2-2-1(b)):
对流雹的线状排列越来越明显,这一条线状对流会往一个特定方向移动。在线状对流区的后方,降下来的雨水蒸发,吸收潜热造成近地面空气冷却,形成一个空气的「冷池」(cold pool)。因为较重的冷空气向对流胞前进方向推进,使得新的对流雹不断在旧雹前方生成,而消散的旧雹则往对流区后方移动。在各个对流雹的间隙会出现一些较轻微的降水,逐渐形成一个单一而密实的对流雨区。
图2-2-1
(三)成熟期(图2-2-1(c)):
往对流区后方移动消散的旧对流胞会互相合并,最后形成一片广大的层状云,拖曳在线状对流区的后方。层状降水区的水平大小可达200公里左右。这个时候的飑线系统达到成熟期,最大的特征是在雷达回波图中,层状云下方会出现明显的亮带。如果新对流雹持续生成,旧的对流雹不断并入层状雨区,对流雹消消长长的结果,飑线就可以在成熟期这个阶段维持很长一段时间而不减弱。
(四)消散期
通常大家会比较注意飑线的线状对流区,因为在这里会出现比较剧烈的天气现象。从刚才生命史的介绍可以发现,在初生期与增强期,降水主要由对流区主宰,但进入成熟期后,层状降水量便逐渐增加。虽然层状降水的强度(指单位时间内,在单位面积降下的雨量)比对流降水小很多,但层状降水区的面积远大于线状对流区,所以两种型式的降水量相差不远,通常在一个完整的飑线生命史中,层状降水可占系统总雨量的25~50%(如图2-2-2)。另外,而且对于飑线生命的维持,层状降水形成的「冷池」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在研究飑线时,层状降水的变化也是个值得关心的现象。
图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