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淮河--我国南北方分界线
淮河位于黄河和长江之间,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了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淮河流域南北的气候存在明显差异。淮河流域正处江南多雨区和华北少雨区的过渡地区,年雨量变化梯度很大。淮河南北的雨旱季节也正好相反。淮河以南,由于春雨连梅雨,雨季长,雨量多,因此适合种植需水多的水稻;淮河以北少雨春旱,宜种耐旱的冬小麦。因此历史上形成了“南稻北麦”的我国粮食生产分布大格局。从而形成了南方人爱吃大米北方人爱吃面食的习惯。此外,南方多雨,河湖港汊众多,用船运输方便且可载重;北方多旱地平川,古人喜骑马。因此又有“南船北马”之说。其南北方的分界线大体也在淮河。
(二)淮河流域兼有南北方雨季
夏季,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雨季是南方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气流和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交汇而造成的。随着夏季风的变化,雨带由南向北推进。雨带在江南和淮河流域经过和停留的时间是6月下旬到7月中旬。此时正值梅子黄熟,因此又称“梅雨”。7月下旬开始,雨带北移,淮河以南地区进入高温伏旱季节,以北的华北和东北则进入全年雨量集中的雨季盛期。
淮河流域地跨南方和北方,加上降雨天气系统路径本身也有一定的南北摆动,因此流域中自然兼具南方春雨、梅雨和北方盛夏暴雨两个雨季汛期。所以从6月下旬到8月下旬,淮河流域72天时间内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到年雨量40%至50%左右之多。特别是梅雨期间,因北方冷空气尚较强,梅雨雨带窄且雨强大,位置又相对稳定,每遇冷暖空气都较强且持续时间又较长的年份,就会发生特大洪水。建国后1954年、1991年和2003年等年份都是这种情况。
那么,为什么同样有强梅雨带影响的江南地区又没有淮河那样多的涝灾呢?这就可能有地理方面的原因了。
据记载,过去淮河也并非像现在这样多涝。只是在公元1194年黄河南堤决口、袭夺了淮河水系的660年间,黄河泥沙大量泛滥淤积,淮河水系被打乱;下游洪泽湖由小变大,湖底淤得比淮河地面还高,因此淮河被迫改道向南,经长江入海。但因为江淮往往同时发大水,淮河水受江水顶托,进一步加重了淮河的内涝。
(三)淮河雨季与青藏高原有关
什么原因使淮河流域兼有南方春雨梅雨(南部)和北方盛夏雨季(北部),雨季长暴雨多?或者说,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会有夏季风雨带如此鲜明且有规律的向北移动?
气象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气候是世界上一种十分特殊的气候,例如梅雨就只有西起我国湖北宜昌,经韩国最南部,东到日本中南部一条窄长地带中才有。
特殊气候必有特殊原因。现代气象学中的气候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帮助解开这个谜。
在成功模拟的数值模式中,人们发现,如果在模式中去掉了青藏高原,模拟结果中就再不出现现在的东亚夏季风及其前沿雨带跳跃性北移的规律。在实际天气中,梅雨的突然开始正是青藏高原南支西风突然消失北移之时;梅雨季中的许多暴雨天气系统也都是从青藏高原上东移出去的。
究其原因,因为低纬度的青藏高原在夏季中是个强烈热源。这个热源使得这个纬度上原来盛行的下沉气流,在这里变成了强烈的上升气流。研究发现,上升气流升到高空后,其中东部的气流来到太平洋上,会进入并加强副热带高压,使之西伸北跳影响我国东部雨旱分布。即青藏高原主要是通过影响副热带高压活动,而造成并影响我国东部夏季风雨带的进退。在气象部门每年汛期预报中,青藏高原也总是最重要的预报因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