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请问一下气象专家,通过这些年的防沙治沙,我国近50年来沙尘天气总体有没有一些变化?
任福民:以沙尘发生次数来看,从有气象历史记录以来的五十年代开始,在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到达一个峰值,随后从八十年代后期到现在,都是一个下降的趋势。尤其从八十年代末开始,整个沙尘发生的频次都是处在平均水平以下,因此从这点也能够说明治沙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张小曳:我补充一点,这件事情可能要这么看,从1968年一直到2000年,我们所看到的每年沙尘暴发生次数是呈波动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在1980-2000年间下降明显,但是八十年代以后到2000年以前,林业部门的监测表明我国沙漠化土地实际上还是增加的,二者呈现的是相反的变化方向。这说明什么呢?正好说明我国现在17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之外,确实有一些新增的沙源地,但是这个新增的沙源地并没有对亚洲沙尘暴整体的步调有实质性的影响,天气和气候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否则沙化土地的扩张应该导致沙尘暴发生频次增加,而不是减少。
王俊中:我们不能因为说沙尘暴多了就意味着沙化严重了。也不能说今年沙尘暴少了生态就好了。但是防沙治沙对于改善局部的小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缓和当地沙尘的局部影响还是有非常大的作用。
主持人:那么亚洲地区近年来沙尘天气总体是否也呈平缓下降的趋势?这是一个偶然,还是有一些气候原因?
张小曳:总体来讲是从60年代末沙尘暴发生频次就开始波动下降,但2001年、2002年两年沙尘暴明显偏多,后来又处在一个比较少的时期。2001年和2002年也只是相对偏多,但也仍然没有超过历史最高的水平。
之所以这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亚洲冬季风的减弱,也就是说冬半年通过沙区的风是逐年减弱的,这与沙尘变化的趋势是非常一致的。至于这个趋势会不会持续,目前还很难讲,研究也不是很充分。但目前来看,冬季风减弱这样的一个事实和沙尘暴的减少相关性很大,冬季风减弱,意味着每年春季穿过我国沙区的累积风速减少,使我国沙尘暴发生呈逐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