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勒外观
新华网华盛顿消息,美国东部时间6日22时50分(北京时间7日11时50分),世界首个用于探测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飞行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
在为期至少3年半的任务期内,“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将对天鹅座和天琴座中大约10万个恒星系统展开观测,以寻找类地行星和生命存在的迹象。 之所以把观测的目标区域确定在天鹅座和天琴座一带,是因为这个方向上的观测较少受太阳等天体影响,有利于持续观测。此外,这一区域内也存在较多的恒星及附属行星。
美国航天局公布的资料显示,“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携带的光度计装备有直径为95厘米的透镜,它将通过观测行星的“凌日”现象搜寻太阳系外类地行星。
所谓类地行星是指类似于地球的行星。天文学家认为这些行星上可能孕育生命,因而有研究意义。寻找类地行星面临的一大困难是缺乏观测手段,因为在类似太阳系的遥远星系中,恒星和行星的距离往往较近,恒星发出的强烈光芒会掩盖行星,使地球上的天文望远镜观测不到。
“开普勒”将主要通过观测行星的“凌日”现象来搜寻太阳系外类地行星。 “凌日”是指在观测者看来,行星从其母恒星前面经过的现象。比如在地球上可以观测到水星凌日或金星凌日,这时人们看到太阳表面上仿佛有个小黑点在缓缓移动。同样,观测其他恒星系统时也会看到凌日现象,“开普勒”便是通过相关观测数据来计算行星的特点。
“开普勒”可以测量凌日行星的公转周期,据此可大致计算出行星轨道大小;“开普勒”号还可以观测到凌日深度(恒星亮度减弱的程度),据此计算出行星的大小。对于行星的母恒星,可以根据其光谱、光度等参数估算其质量。综合这些数据,可以推测一颗行星是否适合生命存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