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边苗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南部,位于东经103°24'至103°58'和北纬22°49'至23°23'之间,北临北回归线,距省会昆明320公里,距州府蒙自61公里,距国家级开放口岸河口108公里,是通往南亚、东南亚各国的重要门户,是通往南亚、东南亚各国的重要门户,也是历史上南方“古丝绸之路”的途经地,是省会昆明通往越南河内的必经之路。全县国土面积1906平方千米,总人口16万人,境内聚居着苗、汉、彝、壮、瑶等17个民族,是全国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云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境内拥有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重点保护动植物140余种,被誉为“科学家的乐园”、“动植物基因库”、“植物王国之冠”。2019年2月22日,县城郊外的融水寨出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短尾猴,是屏边丰富的动物多样性和优良的生态环境的一次有力证明。
屏边汉代属牂牁郡进桑县,明代属临安府,清代属开化府。民国二年(1913年)设立靖边行政区。民国时期(1932年)取县城西北玉屏山的“屏”字和靖边的“边”字,于次年5月正式定名屏边县,意为边疆屏障。1963年7月1日成立屏边苗族自治县。据有关历史资料及境内出土的石器、青铜器文物考证,两千多年前,屏边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并开始铸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屏边拥有大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大围山这颗“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点亮滇南;这里是滇东南的“绿肺”,以空气清新著称,年平均负氧离子含量高达2243个每立方厘米,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6.3℃,年降雨量1634毫米,平均湿度86%,“寒冬腊月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季春”,被称为“中国最南端的春城”。大围山国家公园是云南省八个国家公园建设试点之一,大围山原始森林有记载的野生植物共331科1539属4765种,屏边苏铁、多头桫椤、中华蜂猴、红面猴堪称“屏边四绝”,阿季伍火山是国内罕见的史前陆地火山,屏边睡佛是目前发现的世界最大的天然睡佛。
屏边拥有稀奇珍贵的生物资源,有包括红豆杉、石斛、大黄藤等珍稀中药资源,被认定为云南省20个“云药之乡”县市之一。由红豆杉提炼出的紫杉醇是治疗癌症的最好药物之一;石斛具有滋阴润肺、增强活性、益胃补肾、健脑明目、生津止渴等功效;大黄藤系消炎抗菌类药品的主要成分。
“百褶裙飞扬,芦笙舞欢畅”,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屏边宝贵的人文财富。一年一度的屏边“苗族花山节”包括对情歌、吹芦笙、爬花杆、斗牛、刺绣比赛等项目,于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屏边苗族同胞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集体智慧的结晶。
近年来,屏边县委、县政府按照建设“精品县城、精致集镇、精美村庄”的思路,以“森林围城、清水活城、花木映城、文化靓城”为目标,着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精品县城。将屏边的发展目标定位为“一个精品(民族风情精品县)、二个示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三个特色(高原特色农业、边疆特色工业、边地特色文化旅游)”。
屏边县坚持特色产业惠民,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农业方面: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积极开展屏边荔枝、屏边猕猴桃、枇杷为主的种植业“十百千”工程,发展以杉木、桤木、草果为主的“百万亩”绿色产业,推进猕猴桃、荔枝、枇杷三个庄园经济带建设,累计发展荔枝6.6万亩、猕猴桃6.3万亩、枇杷7.7万亩。“屏边猕猴桃”和“屏边荔枝”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认证。此外肉驴、林下山地鸡、紫黑糯玉米、食用菌等一批特色养殖示范基地不断建成。积极搭建“互联网+”平台,目前全县有电子商务注册企业13家,建成乡级电商服务站7个。201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67亿元,同比增长10.2%。